河南汽车产业难再往上冲,本地缺自主品牌成最大软肋河南的汽车产业,说白了就是个

河南汽车产业难再往上冲,本地缺自主品牌成最大软肋

河南的汽车产业,说白了就是个“代工厂聚集地”。外地车企看中这里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和区位优势,纷纷来建厂,但厂子建得再热闹,品牌和技术都不姓“豫”。这种模式跟富士康在郑州搞电子代工没啥两样——活是本地人干的,利润和话语权却牢牢攥在别人手里。

河南汽车产业难再往上冲,本地缺自主品牌成最大软肋河南的汽车产业,说白了就是个-有驾

放眼全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就不是拼谁厂子多、产量大,而是看谁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完整产业链。安徽有奇瑞,起步早、布局广,现在还带着星途、捷途一帮子子品牌打市场;蔚来虽然总部在上海,但制造和研发大量落在合肥,江淮更是老牌国企,跟蔚来深度绑定之后焕发第二春。湖北更不用说,东风汽车根正苗红,从商用车到乘用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体系完整、技术积累厚实,哪怕这几年遇到困难,底子还在。

再看河南,能拿得出手的本土车企,基本就宇通一家。宇通确实牛,在客车领域长期全国第一、全球前列,但问题也摆在眼前——客车市场早就见顶了。城市公交电动化基本完成,长途客运受高铁和私家车冲击严重,新增需求有限,行业整体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宇通再强,也很难靠这个赛道带动整个河南汽车产业往上走。

有人可能会说,郑州有上汽乘用车基地、东风日产、海马、比亚迪、特斯拉也在考察……听起来热闹,但仔细一扒,全是别人的牌子。这些工厂对河南GDP、就业当然有贡献,可一旦市场风向变了,人家随时可以把产能挪到别处。没有本地研发、没有自主品牌,河南在汽车产业链里始终处于“执行层”,而不是“决策层”。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拼的是软件、算法、三电技术、用户生态,这些恰恰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人才积累。河南高校不少,但顶尖工科院校有限,汽车相关高端人才外流严重,本地又缺乏头部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没有研发土壤,光靠招商引资建几个组装厂,很难在下一轮竞争中占到便宜。

其实河南不是没尝试过。海马汽车早年也算有点名气,可惜后来战略摇摆、产品跟不上,慢慢掉队了。现在想重新打造一个本土乘用车品牌,难度比二十年前大得多。市场高度集中,头部效应明显,新玩家入场门槛极高,光靠地方政府砸钱很难成功。

说到底,河南汽车产业的瓶颈不在制造能力,而在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如果继续满足于当“汽车代工大省”,那现在的地位可能就是天花板了。真想往上冲,得下决心培育自己的企业,哪怕慢一点、难一点,也得从根上解决问题。

资料参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河南省统计局、奇瑞汽车官网、东风汽车集团年报、宇通客车年报、公开媒体报道。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