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合资车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价格降了,而是定价权丢了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买一辆车,不再是因为它“值这个价”,而是因为“它快卖不出去了”?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讽刺,但现实正朝着这个方向狂奔。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奥迪A4L、宝马3系、奔驰C级,这些名字曾是无数人奋斗的终点,是“体面生活”的标配。可如今呢?20万出头就能拿下曾经30万的BBA,不是促销,不是特供,而是常态。更荒诞的是,你还未必捡到了便宜——因为下个月,它可能又降了两万。

对于合资车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价格降了,而是定价权丢了-有驾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系统性溃败的缩影。真正可怕的,不是价格降了,而是定价权丢了

过去,合资品牌掌握着市场的“定价锚”。它们定一个价格,国产车就得在这个基础上往下卷配置、拼服务、压成本。那时候,20万买合资B级车是常态,国产车敢卖18万都算勇气可嘉。可现在呢?比亚迪汉卖19万,合资B级车就得贴着17万去打;理想L系列定在30万区间,宝马i3、奔驰EQE就只能靠“直降10万+送保养”来搏一线生机。

对于合资车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价格降了,而是定价权丢了-有驾

更讽刺的是,这种“骨折式降价”,换不来销量回暖,只换来品牌价值的崩塌。一辆指导价30万的车,终端卖20万,对消费者来说是“捡漏”,可对老车主呢?对经销商呢?对整个二手车市场呢?它砸的是信任链——你昨天还信它是豪华车,今天发现隔壁老王提了一辆同款,便宜了8万还送终身保养。那你的车还“豪华”吗?你的选择还“明智”吗?

而这背后,暴露不只是价格失控,更是定义权的转移

对于合资车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价格降了,而是定价权丢了-有驾

曾几何时,什么是“好车”,是由德系、日系、美系说了算的。他们说“驾驶质感”最重要,我们就追求底盘调校;他们说“德味”高级,我们就迷恋那股冷峻的机械感;他们说“品牌底蕴”,我们就默默接受溢价。可现在呢?我们开始自己定义标准了。

我们说,智能座舱才是未来——于是车里得有大屏、语音能控制一切、应用生态要丰富;
我们说,辅助驾驶必须实用——城区NOA、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缺一不可;
我们说,充电要快、续航要准、补能要方便——800V平台、换电网络、超充站遍地开花。

对于合资车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价格降了,而是定价权丢了-有驾

结果呢?合资品牌开始慌了。日产N7,一辆彻头彻尾“为中国而生”的电车,内饰堆料、智能化拉满,完全不像日产以往的风格;BBA纷纷低头,和华为、地平线、小鹏合作,把中国的智驾方案塞进自己的豪车里。这不是“融合”,这是投降——它们终于承认:在这个市场,你们说了算。

可问题来了:当一个品牌不再能决定自己卖多少钱,也不再能定义什么是“好车”,它还剩下什么?

是那点残存的品牌光环?还是消费者心中“曾经辉煌”的记忆?或许吧。但历史从不怜悯迟钝者。高铁、移动支付、特高压……哪一个不是从“学生”变成“老师”?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上演同样的剧本。

对于合资车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价格降了,而是定价权丢了-有驾

我们不再仰视,而是平视,甚至开始俯视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品牌。它们在学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技术,遵循我们的节奏。而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不是谁买得起豪车的问题,而是谁有资格定义“豪华”本身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
当合资品牌彻底沦为“价格追随者”,当它们的产品再也无法引领潮流,我们还会给它们留位置吗?
还是说,未来的汽车世界,只会记住那些真正敢于定义时代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