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

“好事将近,敬请期待。”11月3日,威马汽车官微这句模糊的表态,让这家沉寂两年的车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从曾估值470亿元的造车新势力“四小龙”,到2023年申请破产重整,再到如今宣布由新股东接盘重启,威马的“复活”之路布满悬念。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50%的2025年,面对断层的技术积累与崩塌的品牌信任,即便威马画出2030年百万辆产销的蓝图,消费者真的还敢买单吗?

威马的“复活”并非自发重生,而是多方力量推动的结果,根据9月发布的《致供应商白皮书》,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接管威马四家核心公司,并承诺首期投资10亿元重启生产。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这笔资金成为威马重建供应链的关键——通过承诺按比例清偿货款,并在温州政府专项工作组协调下,威马已与215家历史供应商中的80%达成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威马公布了雄心勃勃的“三步走”规划:2025-2026年复产EX5、E5车型,争取年产2万辆;2027-2028年冲击40万辆年销并筹备IPO;最终在2030年挑战百万辆产量与1200亿元营收。

但这份规划背后,最核心的疑虑来自新股东的实力。工商资料显示,深圳翔飞成立于2023年9月,主营汽车销售,并无整车制造经验,且与仍在债务重组中的宝能集团存在股权关联。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这种“债务接力”式的资本注入,让市场对其后续资金持续能力充满怀疑。更值得注意的是,威马宣称的“后续超100亿元投资”尚未有实质性落地进展,而首期10亿元仅能覆盖基础生产重启与部分债务清偿,与百万辆目标所需的研发、渠道投入相去甚远。

停产两年间,威马的研发体系几近瓦解,核心软件团队解散,智能驾驶系统“Living Pilot”早已停更,车机系统仍停留在旧版本。而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智能座舱、城市NOA、800V高压平台主导的系统级比拼,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已建立深厚技术壁垒。

威马规划未来5年推出10款新车,但在研发人才流失、技术积累断层的现状下,这些车型能否具备差异化竞争力尚存疑问。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更尴尬的是,其计划复产的EX5、E5车型仍是两年前的旧款,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存在代差。

消费者信任的重建更是难上加难,2023年停产后威马车机系统瘫痪、售后体系停摆,大量车主遭遇无法远程控车、维修无门的困境。

尽管此次重组承诺10月重启车机APP功能并恢复配件供应,但截至11月初,威马社交账号更新仍停留在口号层面,实质性进展寥寥。车主社群里,“信誉没了,只有死路一条”的吐槽与“至少活着还有配件”的无奈并存,折射出市场对其履约能力的深层不信任。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对于新能源汽车这类需要长期售后保障的产品,曾经的信任创伤成为消费者下单的最大障碍。

更严峻的是,威马回归的市场早已天翻地覆。两年前其破产时,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约30%;如今这一数字已突破50%,比亚迪一家就占据超30%市场份额,理想、小鹏等头部新势力也各自稳固细分市场地位。

2025年第一季度,理想、小鹏单品牌销量均突破9万辆,而威马规划的2025年产销目标仅1-2万辆,尚不及头部企业单月销量。在资本从“故事逻辑”转向“利润逻辑”的当下,缺乏核心技术与稳定现金流的威马,难以获得市场青睐。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这场“复活”更像是产业资源的阶段性盘活。地方政府希望保留产能,债权人期待资产保值,资本方则试图维持项目外壳以待后续机会,这种多方博弈下的重启,本质上是维持产业“存在感”而非真正的品牌重生。

从恒驰到天际,近年多个重组车企的案例证明,没有研发、供应链与品牌体系的支撑,“复活”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威马的困境亦是行业淘汰机制的缩影,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仅靠资本输血与政策扶持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的核心早已从“有无新车”转向“能否持续提供产品与服务”。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截至目前,威马温州工厂尚未恢复生产,新车型时间表模糊,售后体系重建尚无明确路径。那句“好事将近”更像是对市场的试探。

在智能电动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威马若想重拾消费者信任,需要的不是遥远的百万辆蓝图,而是立刻解决车机瘫痪、配件短缺的务实行动。否则,这场“复活”终将沦为无人买单的尴尬独角戏。

威马汽车如真重组归来,谁还敢买单?-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