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广汽集团”)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日夜运转,机器人手臂精准舞动,智能生产线高效运转,一辆辆搭载前沿技术的汽车从这里驶向全球。从 1954 年手工打造的第一辆 “华南牌” 公交车,到 2024 年以 4016.5 亿元营收、200.31 万辆销量稳居全球汽车行业前列,广汽集团用七十载光阴,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壮丽篇章。
如今的广汽集团,已构建起 “自主 + 合资” 双轮驱动、“新能源 + 智能网联” 双核引领的产业格局,连续 12 年跻身世界 500 强,2024 年排名跃升至 181 位。旗下传祺 MPV 销量稳居国内榜首,埃安跻身纯电阵营前列,广汽丰田混动车型领跑市场,更在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抢占先机。本文将回溯广汽集团的初创萌芽、跨越发展与现状格局,解码其在行业变革中持续突破的核心密码,展望其 “科技广汽、智联未来” 的宏伟蓝图。
一、初创萌芽(1954-1996):从手工造车到合资探索
广汽集团的汽车梦,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一阶段的广汽在探索中积累经验,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一)手工拓荒:华南汽车工业的起点
1954 年,新中国百废待兴,汽车工业更是一片空白。广州市公共汽车修理厂(广州客车厂前身)的工人们,在没有专业设备、缺乏技术图纸的情况下,仅凭榔头、扳手等简单工具,手工打造出第一辆 “华南牌” 铁木结构公共汽车。这辆车身布满铆钉、内饰简陋的公交车,不仅解决了广州公共交通的燃眉之急,更点燃了广州人的汽车梦想,成为华南汽车工业的起点。
60 年代,广州汽车人延续奋斗精神,成功试制出 “红卫牌” 卡车,实现了载货汽车从无到有的突破;70 年代初,广州市小汽车修理厂又大胆尝试轿车生产,试制出 “广州牌” 轿车,尽管产量有限、技术稚嫩,却展现了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这一时期的广汽,虽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却培养了一批汽车技术人才,积淀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创业基因。
(二)合资初探:广州标致的起落
80 年代中期,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合资浪潮,广汽抓住历史机遇,开启了第一次规模化发展尝试。1985 年,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广州市汽车工业公司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合资组建,成为中国汽车行业 “三大三小” 格局中的重要一员。
广州标致推出的 505 系列车型,凭借当时先进的技术性能和大气外观,迅速成为市场追捧的 “香饽饽”,最高年销量突破 3 万辆,一度占据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合资双方在技术更新、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分歧日益凸显,法国标致未能及时引入新车型,产品竞争力逐渐下滑。到 90 年代初,广州标致陷入严重亏损,1997 年正式宣告退市,广汽的首次合资探索以失败告终。
这段经历虽充满波折,却让广汽深刻认识到:合资合作必须掌握主动权,核心技术与发展主导权至关重要。这种反思,为后来与本田、丰田的成功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集团雏形:整合资源再出发
1996 年 4 月,广州市政府作出调整轿车项目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决定更换外方合作伙伴,整合全市汽车产业资源。这一决策成为广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广州汽车工业从分散发展向集中运营转变。
当时,广州已拥有骏达汽车集团、羊城汽车公司、广州客车集团等多家汽车相关企业,但各自为战、资源分散。通过行政整合与市场化重组,这些企业被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形成了覆盖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等领域的产业基础。这次整合,不仅解决了广州汽车产业 “小散弱” 的问题,更培养了一批具备集团化运营思维的管理人才,为 1997 年广汽集团的正式成立铺平了道路。
二、跨越发展(1997-2016):合资筑基与自主崛起
1997 年广汽集团正式成立后,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 “合资学习、自主创新” 双线并进,快速成长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核心力量。
(一)合资破局:广汽本田的 “速度奇迹”
1997 年 6 月,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 92 亿元,标志着广州汽车工业进入集团化发展新阶段。成立之初,广汽就确立了 “合资合作、引进消化、自主创新” 的发展路径,而与本田的合作,成为这一路径的成功起点。
1998 年,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开启了 “小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技术与世界同步” 的发展模式。广汽本田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起步即引进本田最新的第六代雅阁车型,实现 “技术与世界同步”;在国内首推 “四位一体(4S 店)” 销售模式,重塑汽车营销体系;增城工厂成为国内首家实现零排放的汽车企业;率先成立由合资企业投资的独立法人研发机构,打破了合资企业 “只生产、不研发” 的传统。
这些创新举措带来了惊人的 “广汽速度”:1999 年投产当年销量即达 1.1 万辆,2003 年突破 10 万辆,2010 年迈入 40 万辆级阵营。广汽本田的成功,不仅为广汽积累了巨额资金,更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人才,成为广汽发展的 “人才摇篮” 与 “技术储备库”。
(二)合资扩容:构建多元化合作生态
在与本田合作成功的基础上,广汽乘势而上,加速合资布局,构建起多元化的合作生态。2004 年,广汽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广汽丰田,引入凯美瑞等重磅车型,凭借卓越品质迅速打开市场,2016 年销量突破 60 万辆,成为中级车市场的标杆企业。
2007 年,广汽与日野汽车合资成立广汽日野,布局商用车领域,填补了高端重卡市场的空白;2010 年,与菲亚特集团合资成立广汽菲亚特(后整合为广汽菲克),探索欧美品牌合作模式;2012 年,与三菱汽车深化合作,成立广汽三菱,聚焦 SUV 市场。
至 2016 年,广汽已形成涵盖日系、欧美系的多元化合资格局,合资板块年销量突破 150 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 80% 以上。通过与不同国家企业的合作,广汽博采众长,在整车制造、质量管理、供应链管控等方面形成了系统能力,为自主品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自主起航:传祺品牌的诞生与成长
“合资只能造好车,自主才能强企业。” 在合资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广汽从未放弃自主梦。2005 年底,广汽集团召开战略研讨会,明确提出 “自主研发、自主品牌” 战略;2006 年,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投入巨资构建研发体系,这是广汽自主发展的关键一步。
2010 年 9 月 3 日,承载着广汽人自主梦想的首款车型 —— 传祺 GA5 正式下线。这款凝聚了全球研发智慧的中高级轿车,在外观设计、动力性能、安全配置等方面媲美合资品牌,上市即获得市场认可。2012 年,传祺 GS5 SUV 上市,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年销量突破 10 万辆,标志着传祺品牌跻身行业主流。
2013 年,传祺 GS4 问世,这款 “现象级” 车型凭借高颜值、高性价比迅速引爆市场,2016 年销量突破 32 万辆,创造了自主品牌 SUV 的销量奇迹。至 2016 年底,传祺品牌年销量达 37.3 万辆,连续 5 年实现高速增长,成功跻身自主品牌第一阵营,实现了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跨越。
(四)体系构建:夯实发展根基
这一时期,广汽集团在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全面发力,构建起支撑长远发展的核心体系。研发方面,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辐射上海、洛杉矶、底特律的全球研发网络,掌握了底盘调校、发动机制造等核心技术,发动机热效率突破 38%;制造方面,建立了番禺、增城等现代化生产基地,引入精益生产理念,产品合格率达到 99.8%;供应链方面,培育了广汽部件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构建起覆盖国内外 200 多家供应商的高效供应链体系。
同时,集团治理结构不断完善。2010 年,广汽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步上市,成为国内首家 “A+H” 股上市的汽车集团,募集资金超 150 亿元,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智电领航(2017-2025):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标杆
2017 年以来,面对汽车产业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的变革浪潮,广汽集团率先转型,以 “科技广汽” 为核心,实现了从传统汽车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跨越。
(一)经营规模:稳中有进的高质量增长
2024 年,在汽车行业价格战加剧、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广汽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汇总口径营业总收入突破 4000 亿元大关,达 4016.5 亿元;合并口径营业总收入 1077.8 亿元;全年实现产销量分别为 191.66 万辆和 200.31 万辆,连续 5 个月实现环比增长。
盈利与回报能力持续增强。2024 年海外市场毛利率攀升至 14.72%,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自上市以来累计派发现金股息超过 260 亿元,2024 年拟派发现金股息占净利润比例达 62.43%,同时完成 2.99 亿股股份回购,彰显了对投资者的坚定回报承诺。
(二)业务格局:“自主 + 合资” 双轮驱动
广汽集团已形成 “自主品牌向上、合资品牌转型” 的良性发展格局,两大板块协同发力,支撑集团高质量发展。
自主品牌表现尤为亮眼。2024 年自主品牌销售占比提升至 39.4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43.08 万辆,占自主品牌总销量的 55%。埃安品牌作为纯电领域的核心力量,下半年凭借新产品密集投放,销量环比增长 96.8%,全年销量达 37.5 万辆,稳居纯电阵营前列;传祺品牌则在 MPV 市场独占鳌头,全年 MPV 车型销量达 18.4 万辆,位居国内 MPV 品牌榜首,新能源车型同比增速更是高达 129.8%,印证了技术路线切换的成功。
合资板块加速电动化转型。广汽丰田全年终端销量 77 万辆,其中节能与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至 48%,油电混动车型销量蝉联国内榜首;广汽本田全年终端销量达 48.1 万辆,其新能源工厂于 2024 年底正式投产,标志着日系合资品牌电动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广汽日野完成股权调整,取得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准入,发布首款新能源重卡 T9,实现从传统商用车向智能新能源商用车的转型。
(三)技术突破:“科技广汽” 的硬核实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广汽集团得到充分体现。2024 年,集团研发投入超 79 亿元,新增专利申请超 3200 件,截至 2024 年底累计专利申请超 21000 件,在新能源、智能网联、前沿科技等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
新能源技术领跑行业。广汽构建起覆盖纯电、混动、增程的全技术路线布局,拥有纯电专属平台、超充电池技术和 800V 高压架构。自主研发的弹匣电池 2.0 系统,解决了电池热失控难题,获得行业高度认可;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 46%,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智能驾驶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 NDA 智能驾驶系统已实现全国覆盖,并率先搭载于 15 万元级别车型,加速高阶智驾普及;作为全国首批开展 L3 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的车企,计划 2025 年第四季度上市销售全国首款 L3 自动驾驶车型。在 L4 领域,与滴滴合作的 L4 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车型将于 2025 年内下线交付,如祺出行联合小马智行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开展 Robotaxi 运营,里程超 4000 万公里,祺迹汽车首款 L4 Robobus 已量产,计划 2025 年在广州部署上百辆。
前沿科技布局未来赛道。在 AI 领域,ADiGO SENSE 端云一体大模型获得汽车行业首张 A + 级 AI 智能座舱能力认证,多模态交互系统 HMI 6.0 即将量产装车;人形机器人 GoMate 凭借可变轮足构型设计跻身全球百强榜单,计划 2026 年实现小批量生产;飞行汽车领域更是抢占先机,多旋翼车型 GOVY AirCar 已获民航局特许飞行证,复合翼机型 GOVY AirJet 计划 2025 年启动预定,2027 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示范运营,率先完成 “地面 - 低空” 立体出行生态布局。
(四)全球化布局:从 “产品出海” 到 “生态出海”
2024 年成为广汽集团国际化战略的 “深耕之年”,海外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年海外销量达 12.7 万辆,同比增长 67.6%,其中自主品牌出口量首次突破 10 万辆,增速高达 92.3%。产品已进入 74 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建成网点 490 个,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汽实现了从 “产品出海” 到 “产业生态出海” 的升级。2024 年,马来西亚 CKD 工厂、泰国智能工厂相继投产,其中泰国工厂初期产能规划为 5 万辆 / 年,构建起覆盖东南亚的供应链体系;在全球布局 6 大售后部件仓,物流、零部件保障体系及能源生态业务同步进入泰国市场,广汽商贸墨西哥物流子公司投入运营,广汽部件泰国座椅项目已投产。这种全产业链出海模式,使海外市场毛利率达到 14.72%,展现出强大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五)改革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广汽集团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改革史。2022 年,全面推进广汽埃安混改,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员工持股,完成 A 轮投资后估值超 1000 亿元,目前正推进 IPO 工作;成功孵化如祺出行、巨湾技研、星河智联等独角兽企业,其中如祺出行已在港交所上市,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本赋能的良性循环。
在管理机制上,全面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施职业经理人改革,探索多层次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推进 “番禺行动”,实现产品、财务、采购、营销领域一体化运营,全面一体化改革方案基本成型,企业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四、未来展望(2026-2040):全球一流的科技出行企业
面向未来,广汽集团以 “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出行企业” 为目标,锚定 “新四化” 浪潮,谋划 “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 的发展蓝图。
(一)技术升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在新能源领域,持续迭代电池技术,开发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的新一代电池,2030 年前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完善混动技术体系,推出第四代 THS 混动系统,热效率突破 48%;布局氢燃料电池技术,建设加氢站网络,2035 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运营。
在智能网联领域,2027 年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 L4 自动驾驶车型,2030 年实现 L5 级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深化与华为等科技企业的合作,成立华望汽车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搭载华为智能驾驶、座舱、车控全栈解决方案,首款车型定位于 30 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构建 “车 - 路 - 云 - 网 - 图” 一体化智能交通体系,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在前瞻科技领域,2030 年前实现飞行汽车规模化运营,推出航程 300 公里以上的复合翼车型,打造 “一键式陆空一体” 智慧立体出行服务场景;人形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应用,在工厂、家庭、医疗等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布局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
(二)产品布局:覆盖全场景出行需求
2025 年将成为广汽的 “产品大年”,计划推出超过 20 款全新、换代或改款车型。其中自主品牌将全面布局增程、插混、纯电等主流新能源动力形式,上市 7 款全新车型,推动产销量冲击百万规模。
未来五年,广汽将构建覆盖 “代步车 - 家用车 - 豪华车 - 商用车” 的全品类产品矩阵。自主品牌方面,埃安聚焦 10-30 万元纯电市场,推出 A00 级至 B 级系列车型;传祺发力中高端市场,打造 30 万元以上豪华 MPV 和 SUV;华望汽车冲击 5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树立智能新能源标杆。合资品牌方面,广汽丰田实施 “聚变 2030” 战略,2030 年新能源车型占比超 70%;广汽本田加快纯电车型投放,2027 年实现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 60%。
(三)全球化深化:构建全球产业生态
广汽集团计划 2025 年实现汽车出口 18 万辆,同比增长 40%;自主品牌进入 87 个国家和地区,网点规模扩展至 690 个,导入 4 款战略车型。2030 年前,在东南亚、欧洲、南美建立三大海外制造基地,总产能突破 50 万辆;在欧美市场设立区域总部,组建本地化研发团队,开发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
深化 “产业生态出海” 模式,在海外建设零部件产业园,培育本地化供应商;构建全球物流网络,在欧洲、美洲增设售后部件仓;开展海外能源生态业务,建设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依托如祺出行的海外版 APP,提供 “用车 - 充电 - 维修” 一体化服务,打造全球出行品牌。
(四)可持续发展:打造 ESG 全球标杆
在绿色制造方面,2030 年前实现所有工厂碳中和,推广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等绿色能源,打造国家级 “零碳工厂” 标杆;在供应链减排方面,建立供应商碳足迹管理体系,2035 年实现核心供应商碳中和。
在社会责任方面,扩大新能源汽车普及范围,2030 年集团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超 60%;开展汽车安全公益活动,提升公众出行安全意识;设立 “广汽科技奖学金”,培养汽车产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在欠发达地区建设充电桩,推动城乡交通均等化。
在公司治理方面,完善 ESG 管理体系,冲刺 MSCI ESG AA 级评级;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持续提升分红比例,打造资本市场 “价值标杆”;推进数字化治理,实现运营数据透明化、决策科学化。
五、成功关键:六大核心基因的协同赋能
广汽集团七十载的持续成长,是战略前瞻、合资赋能、自主创新、科技驱动、改革激活、文化引领六大核心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构成了其穿越行业周期、抵御市场风险的核心竞争力。
(一)战略前瞻:与时代同频的精准定位
广汽集团的每一次战略转型,都精准把握了国家发展与产业变革的脉搏。90 年代末,在合资浪潮中选择本田,走出 “技术同步、滚动发展” 的成功之路;2005 年果断启动自主战略,避免了 “只靠合资、无自主品牌” 的被动局面;2017 年率先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抢占行业变革先机;近年来提前布局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打开未来增长空间。
战略执行力是其核心优势。2017 年启动新能源转型,仅用 6 年时间就让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占比达 55%;2021 年启动飞行汽车研发,2024 年即获特许飞行证,展现了 “快速决策、高效落地” 的战略能力。这种 “提前布局、持续迭代” 的战略定力,确保公司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二)合资赋能:“引进 - 消化 - 吸收 - 再创新” 的典范
广汽集团开创了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的新模式,实现了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掌控” 的跨越。与本田合作时,坚持 “技术同步引进”,拒绝过时车型;要求成立独立研发机构,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学习精益生产、质量管理等先进经验,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更关键的是,广汽将合资积累的资源成功转化为自主能力。从广汽本田培养的人才,成为传祺品牌的核心团队;从合资企业学习的制造工艺,升级为广汽的 “智能制造” 标准;从合资供应链体系,衍生出自主供应商网络。这种 “合资反哺自主” 的模式,避免了 “市场换技术” 的陷阱,实现了合资与自主的协同发展。
(三)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核心密码
“自主创新是广汽的根与魂。” 这是广汽集团管理层的共识。从 2006 年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到如今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广汽始终将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在研发投入上毫不吝啬,2024 年投入超 79 亿元,确保 “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 的技术迭代节奏。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广汽在发动机、变速箱、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突破了一系列 “卡脖子” 技术,发动机热效率、电池安全性等指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传祺、埃安等自主品牌凭借核心技术,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了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的跨越。这种 “技术自立自强” 的信念,是广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科技驱动:重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动力
面对汽车产业 “新四化” 变革,广汽率先提出 “科技广汽” 战略,将科技作为重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动力。在智能网联领域,构建起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栈自研能力,城市 NDA 实现全国覆盖;在新能源领域,形成全技术路线布局,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在前瞻领域,率先布局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创造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的铂智 3X 上市首月订单突破 1.5 万台,智能驾驶版本占比超 60%,印证了技术的市场价值;飞行汽车的布局,为广汽打开了万亿级城市立体交通市场空间。这种 “科技引领市场” 的发展模式,使广汽在行业变革中保持领先。
(五)改革激活:国企市场化转型的标杆
作为国有企业,广汽集团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体制机制上,推进埃安混改,引入战投与员工持股,使企业成为 “市场化主体”;实施职业经理人改革,打破 “铁饭碗”,形成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用人机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绑定。
在运营模式上,推进 “一体化改革”,实现产品、财务、采购、营销等领域的协同高效;孵化如祺出行等独角兽企业,采用市场化机制运作,实现快速成长;通过 “A+H” 上市与股份回购,优化资本结构,提升投资者信心。这种 “以改革促发展” 的思路,使广汽既保持了国企的稳定性,又具备了民企的灵活性。
(六)文化引领: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人为本、信为道、创为先” 的核心价值观,是广汽集团发展的精神密码。“人为本” 体现为尊重员工、服务客户,通过股权激励、职业发展通道等举措留住人才,通过优质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信为道” 体现为诚信经营、坚守品质,传祺、埃安等品牌凭借可靠性赢得市场信任;“创为先” 体现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从手工造车到飞行汽车,创新精神贯穿始终。
企业家精神与员工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凝聚了发展合力。创始人团队的 “拓荒精神”、管理层的 “战略定力”、技术人员的 “工匠精神”、营销人员的 “奋斗精神”,共同构成了广汽文化的生动实践。这种文化力量,使广汽在困难面前众志成城,在机遇面前果断出击,成为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
六、行业价值: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多维贡献
广汽集团的发展不仅成就了自身,更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行业引领方面,广汽开创的 “合资反哺自主” 模式,为国有汽车集团发展提供了范本;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从 “制造大国” 向 “制造强国” 转型;“产业生态出海” 模式,为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提供了新路径。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积极对接 “双碳” 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减少碳排放;响应 “制造强国” 战略,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助力 “乡村振兴” 与 “新型城镇化”,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便捷出行服务。
在产业生态方面,培育了 200 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孵化如祺出行、巨湾技研等新业态企业,丰富了汽车产业生态;与华为、滴滴等企业合作,推动跨行业融合创新,构建 “汽车 + 科技 + 出行” 的产业生态。
这种 “企业发展 + 行业引领 + 国家贡献” 的统一,彰显了中国龙头汽车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为汽车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结语
从 1954 年手工打造的 “华南牌” 公交车,到如今领跑行业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与飞行汽车,广汽集团用七十载光阴,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奇迹。其成功经验表明:唯有锚定时代趋势、坚持自主创新、深化合资合作、强化科技驱动、推进改革激活、凝聚文化力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面向未来,广汽集团的 “科技化、绿色化、全球化” 蓝图已经绘就。在汽车产业深度变革与全球竞争加剧的时代浪潮中,这家承载着 “中国汽车梦” 的企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精神、更稳健的步伐,向 “世界一流的科技出行企业” 目标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广汽集团将继续书写中国汽车产业的传奇,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