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证券讯2025年7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电力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大关,达到15.06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峰值增长0.55亿千瓦。雷达证券发现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7月4日(14.65亿千瓦)和7月7日(14.67亿千瓦)两度创下的历史纪录,更标志着我国电力需求进入全新量级。15亿千瓦的负荷相当于150亿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其背后是高温天气与经济复苏的双重叠加效应。
极端天气与经济回暖共振,电力需求激增
入夏以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1-3℃,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以江苏为例,7月以来空调制冷用电占新增负荷的90%,电网负荷较春季激增4000万千瓦。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持续回暖,制造业、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用电需求旺盛,进一步推高电力负荷。国家能源局监测显示,7月4日至16日,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16个省级电网负荷36次刷新历史纪录,区域性电力紧张态势频现。
多措并举保供应,新型电力系统显效能
面对严峻的保供形势,国家能源局启动“一省一策”应急机制,通过跨区跨省电力互济、优化燃料供应、强化水电蓄水调度等手段,构建起多层次保障体系。在电源侧,江苏、广东等地大规模调用新型储能资源,仅江苏一省即可在用电高峰时释放4800万户居民一小时的用电量;在电网侧,特高压输电通道满负荷运转,将西部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送至东部负荷中心;在用电侧,深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通过秒级调度充电桩、空调、新能源汽车等分散式资源,实现需求侧响应能力最大化。
挑战与机遇并存,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尽管当前电力供应总体平稳,但极端天气频发、新能源占比提升等新变量,对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国家能源局指出,未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构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二是完善电力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错峰用电;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电网调度,实现“源网荷储”智能互动。
雷达证券认为15亿千瓦的电力负荷,既是经济社会活力的直观体现,也是能源保供能力的压力测试。从“西电东送”工程到虚拟电厂创新,从传统火电稳发满发到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中国电力系统正以更高韧性应对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每一度电的稳定供应,都凝聚着能源保供战线的智慧与汗水,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