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7X这台车,正在让某些欧洲车企排队签字——背后牵出一条900V高压产业链和那场让大众宝马低头的芯片博弈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我看见一台极氪7X插上枪十分钟就拔了。车主点根烟的工夫,表显续航跳了四百多公里。这场景要搁三年前,纯属科幻片。但今年发生的事更科幻——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总部,结果发现核心产能全在中国,最后反倒是大众宝马排队用人民币签新合同。这事儿跟面前这台车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去了。
从充电口往里看,藏着整个产业链话语权的转移。
极氪7X那套900V高压架构,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把电流降下来。电流小了,线束能省两三公斤重量,发热损耗也少,续航自然就上去了。但这事儿的门槛在哪儿?碳化硅功率器件。这玩意儿比传统硅基IGBT耐造,开关速度快,高温环境下也不掉链子。问题是设计和制造都得有底子,不是拿钱就能砸出来的。
SEA浩瀚架构刚出来那会儿,不少人觉得又是个噱头。用了两年才看明白,这架构留的冗余够狠。电子电气架构做了深度解耦,硬件升级不用动软件根基,OTA能持续迭代。那颗激光雷达也不是临时加的装饰品,从架构设计阶段就给算力和接口留好了位置。现在看来,当年那些被嘲笑“过度设计”的地方,或许正是往后十年的护城河。
车顶那颗激光雷达跟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是两个思路。激光雷达主导的融合感知方案,好处是对极端天气和复杂光线不那么敏感。但这套系统能落地量产,前提是感知硬件和算法芯片得稳定供应。安世那档子事闹得挺大,恰恰说明了芯片供应链掌握在谁手里,谁就能睡得踏实些。
电池这块倒是实在。宁德时代那套神行PLUS技术,把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推到了以前三元锂才能达到的水平。麒麟电池的三明治结构,散热效率比传统方案高了不少,安全冗余也足够。充电十分钟跑四百公里不是吹的,超充技术搭配高压平台,理论上能做到,实际体验也确实接近宣传数据。
座舱那块屏幕尺寸够大,但真正好用的是背后那套交互逻辑。高通最新的座舱芯片算力确实强,AI大模型接入之后,语音交互的理解准确度明显上了个台阶。车载冰箱、电动座椅这些配置倒是其次,关键是整套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长时间用下来不卡顿才是本事。
安全层面的投入看不太出来,但C-NCAP五星标准摆在那儿。车身高强度钢用量够足,电池包下面的防护结构也做了加厚。热失控监控这种东西平时感知不到,真出事儿才知道值不值。24小时后台监控听着有点过度保护,但电池安全这事儿,过度总比不够强。
设计上的溜背造型和无框车门,瞄准的是年轻群体。隐藏式门把手这类细节,以前是豪华车的标配,现在下放到这个价位段,倒也符合市场趋势。辨识度够高,至少不会在停车场找半天自己的车。
回头看安世那件事,真正的看点不在于谁赢了面子,而是产业链话语权的实质转移。极氪7X这类产品,从芯片供应、三电技术、智能架构到电池创新,基本形成了技术内循环。这不是说闭门造车,而是关键环节不受制于人。当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里,产品定义权和迭代节奏才真正由自己说了算。
服务区那台极氪7X充完电就走了,留下几个还在等桩的燃油车主面面相觑。时代变化的速度,可能比想象中来得快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