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痛诉: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如今困境纯属自找!
德国人终于开始承认了而且是以一种罕见的自我批评姿态。 最近,德国《南德意志报》《明镜周刊》等主流媒体接连发声,矛头直指本国汽车工业的困境,却罕见地没有归咎于中国,而是坦言:“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纯属自找! ”这种“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的反思,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战略误判和产业短视?
上世纪80年代,德国车企以桑塔纳敲开中国市场大门时,恐怕从未想过四十年后的今天。 大众、宝马、奔驰纷纷在华建厂,将中国视为“永不降温的利润引擎”。 默克尔执政16年间,中德贸易额从400亿欧元飙升至2500亿欧元,德国机械、化工产品源源不断输往中国,而中国制造的廉价零部件则支撑着德国汽车的成本优势。
但德国人忽略了一件事:中国从未甘心只当“世界工厂”。 2015年《中国制造2025》计划出台时,德国媒体轻描淡写地将其视为“工业4.0的模仿者”,甚至嘲讽“中国追不上我们的工匠精神”。 结果呢? 2023年中国电动车产量突破900万辆,德国仅200多万辆;宁德时代的电池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市场,而德国车企直到芯片断供、稀土涨价才慌了神。
“我们太天真了,”《明镜》周刊在评论中写道,“以为中国会永远满足于代工角色,却没想到学生早已成了老师。 ”
德国汽车工业的软肋,在2024年暴露无遗。 锂电池材料80%依赖中国,稀土进口比例超85%,甚至连传统优势的发动机零部件也需从中国采购中间产品。 当中国对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后,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开工率骤降至70%,宝马慕尼黑生产线频频停摆。
更讽刺的是,这种依赖是德国企业主动选择的结果。 为降低成本,德国车企将生产线迁至中国,甚至将发动机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专利通过合资模式分享给中方伙伴。 如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智能座舱反而成为德国车企竞相采购的对象。 “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最终换来了自己的掘墓人,”《莱茵邮报》的标题一针见血。
德国不是没有意识到危机。 2013年提出的“工业4.0”战略曾轰动全球,但十年过去,德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程度仍落后于预期。 究其原因,僵化的内部结构难辞其咎:工会强势要求周工时不得超过35小时,平均时薪高达40欧元;企业监事会中工会代表拥有一票否决权,导致产线自动化改革步履维艰。
与此同时,德国车企对燃油车的利润依赖过深。 2022年,宝马研发投入120亿欧元,其中超60%用于内燃机优化;而同期的比亚迪研发费用高达300亿人民币,全力押注电动平台。 一位德国工程师在匿名采访中坦言:“管理层知道要转型,但谁也不愿亲手砍掉每年贡献百亿利润的燃油车业务。 ”
肖尔茨政府上台后,高调推出“对华去风险”战略,欧盟亦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 然而现实是,2024年大众仍宣布在合肥新建电池工厂,宝马扩建沈阳生产基地。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承认:“脱钩会导致GDP缩水2%,但别无选择。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矛盾,暴露了德国战略的撕裂感。 《南德意志报》批评道:“政客们用价值观外交讨好选民,企业却不得不为生存妥协。 ”当法国推动核电、美国用《通胀削减法案》吸引制造业回流时,德国却因能源成本高涨和市场需求萎缩陷入两难放弃中国市场,等于自断臂膀;继续依赖中国,又怕被“卡脖子”。
德国媒体的自我批评中,最尖锐的部分指向了自身的认知偏差。 “我们总用‘民主教师爷’的视角看待中国,却忽视了中国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时代周报》在社论中承认。 例如,中国充电桩数量已达2000万个,德国2025年目标才80万个;中国工程师年毕业人数超百万,德国不足其十分之一。
更值得玩味的是,德国媒体对美国的技术封锁鲜有批评,却对中国的反制措施大加指责。 例如,荷兰政府干预中资安世半导体收购后,中国依法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德媒直接冠以“经济胁迫”标签。 “为什么我们不敢承认,是先有人用政治手段破坏了市场规则? ”一位匿名记者在内部论坛写道。
德国车企曾坚信“中国人造不出高端车”,直到比亚迪汉在慕尼黑车展上被围观;德国政客曾幻想“价值观联盟”能制约中国,却发现东南亚、中东国家更看重中国的基建合作。 甚至在本国媒体反思时,仍有声音将问题归咎于“中国不按套路出牌”。
但数据不会撒谎:2024年德国车在华销量下滑15%,而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翻倍;德国经济衰退0.3%,中国增速保持在5%。 《商报》的总结或许最为犀利:“我们过去把中国当提款机,现在却怪它太聪明这不是自找是什么? ”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