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安徽车企大佬与2700家零部件厂:合肥“烧饼县城”逆袭中国汽车产量第一
前几天去修车,师傅一边拆发动机,一边念叨:“你们合肥这地方啊,原来就会烙烧饼,现在是五十秒出一辆比亚迪了。”我听着有点乐,想起小时候在长丰县赶集,那会儿真没想到这地能变成全国造车最猛的地方。现在整个安徽,上半年干掉广东,150万辆新车下线,占全国四分之一——说实话,这事儿放以前谁信?
其实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奇瑞、蔚来、江淮这些厂子上班。微信群里时不时有人吐槽装配线太快,说是一天能走八千步,全靠跟着机器人跑。有个老同学还说,他们厂里搞出口那块,今年芜湖奇瑞直接把出口量干到全国第一,“以前我们只知道往外打工,现在全世界买咱家的车。”
安徽人造车的底气,其实跟几个皖籍大佬脱不了关系。王传福(芜湖人)、尹同跃(巢湖人)、李斌(太湖人),还有余承东(六安人),再加本地江淮这些传统企业——他们有的是带技术回来的,有的是把整条产业链搬回家乡。这些年,不光新势力崛起,就连零部件企业也多得吓人,据说省内超过2700家,从螺丝到芯片都能自己做齐。
讲个冷门配置吧。我去年换了辆国产新能源SUV,在群里问过座椅通风到底有没有用,有师傅顺嘴一句:“合肥夏天热得像蒸笼,不开通风你试试?”结果真香,用了一夏天后悔之前没选高配。而且现在不少车型标配智能语音和远程启动,这玩意儿刚出来时大家觉得花哨,但实际用下来早晨提前开空调,比我老爸当年手动拧钥匙省事多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事都顺利。有一次去保养电池包,技师小杨说:“咱们这新能源密度高,但维修标准还不统一,新势力和传统品牌接口规格不一样,经常弄混。”他建议最好别自己瞎拆,“要坏了厂家不给保修,你哭都找不到地。”据他说最近有客户图便宜买二手电池结果亏惨,还闹到售后扯皮。
再聊聊人才这一块。邻居家姑娘考上中科大物理系,她爸逢年过节就吹牛,说当初中科大迁校那阵,全合肥勒紧裤腰带给学校供电,让师范学校腾房子。“我们就是吃糠也要让科学苗子扎根!”这种护学护才的劲头,到后来变成各路高校扎堆办车辆工程专业,比如合工大的“黄埔军校”,听销售讲他们公司核心技术骨干三分之一都是那里毕业的,包括宁德时代那个搞电池的大拿黄世霖也是校友。据群友自测,有些毕业生进蔚来研发部门后,把原本20分钟才能完成的数据采集流程优化到了5分钟,大伙直呼厉害。
其实20年前谁敢想?那时候合肥GDP排名八十多,都被周口、黄冈压着。不靠海、不挨铁路主线,我小时候坐绿皮火车去南京,还得先绕道蚌埠。有次跟隔壁卖菜的大爷聊天,他感慨:“哪有什么资源优势,就是拼命拉项目呗!”2005年派出去四百多个招商队,全国各地找老乡对接供应链,小区楼下经常看到陌生面孔提着材料奔波。“缺啥补啥”,什么钢板、电机模具,都直接搬到企业门口。
最狠的一把还是投京东方液晶屏。当时政府硬是停建铁路,把196亿砸进去,那阵坊间传言财政差点发不出工资。但最后京东方撑住了,如今全球屏幕销量第一,这条产业链又衍生出芯片、人工智能等一堆新东西。我表哥在显示器厂做质检,每次喝酒就吹,“咱这是从烙烧饼转行做显示屏!”
当然发展总有代价。最近市区房价涨疯了,小区业主群天天吵,说都是给省会充电惹的祸;郊区一些村镇感觉资源被抽空。不过数据摆在那里,今年6月新房价格环比涨幅居然排全国第一,比北上广深还猛——朋友圈里调侃“以后只能租房住”。
偶尔翻翻旧报纸,会发现很多误传,比如有人以为安徽人口一直流失,其实近两年常住人口增量冲到了全国第二,中部唯一正增长省份。一位汽修店老板半开玩笑:“以后打工不用往外跑,在自家门口造汽车赚高薪。”
至于未来嘛,也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一定一路狂飙。我只知道,每次经过工业园,看见那些亮闪闪的新设备,还有夜班灯火通明,总觉得这个“大县城”已经彻底换挡加速,再也不是那个只有烙烧饼的小地方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自然散见于文中插叙及生活化描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