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萤火虫”的神秘品牌终于掀开面纱,中文命名“萤火虫”,英文Firefly,承载着蔚来进军10-20万元大众市场的野心。
这款定位“比MINI还smart,比smart还MINI”的小型电动车,长宽高仅4003/1781/1557mm,轴距2615mm。前脸三个圆形光环大灯与胶囊形格栅相连,车身多处采用圆角设计语言。
01 品牌定位:从欧洲到滁州,大众化战略落地
蔚来进军低端市场的战略部署早已埋下伏笔。2021年8月,蔚来首次确认计划通过子品牌进入中低端市场。第三品牌“萤火虫”定位最低,明确瞄准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与主品牌(30万元以上)及乐道品牌(20-30万元)形成梯次覆盖。
萤火虫品牌在2023年初由蔚来总裁秦力洪首次公开透露规划,并强调将优先在欧洲市场首发,起售价低于3万欧元(约23万元人民币)。这一策略源于欧洲对小型车的高需求特性,蔚来希望借此打开海外市场。
品牌落地选择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利用猎豹汽车原有工厂进行改造(即蔚来F4工厂)。这一选址既避开了合肥主工厂的高端产能,又通过改造闲置资产降低投入成本。
02 产品特性:小车大文章,换电基因延续
萤火虫首款车型虽定位小型车,但在设计与技术上延续了蔚来特色:
- 动力系统:搭载105kW后驱电机,42.1kWh电池组提供420公里CLTC续航
- 换电功能:保留蔚来标志性换电技术,采用小尺寸电池包适配车型需求
- 智能配置:相比蔚来主品牌简化了激光雷达等高端硬件,但官方强调其智能化仍优于欧洲同级产品
车辆设计融合了小型MPV与掀背车特点,尾部扰流板增添运动风格。内饰提供4种配色与2种材质,搭配双辐方向盘、悬浮中控屏与全液晶仪表。
蔚来CEO李斌将其定位为“比MINI还smart,比smart还MINI”,剑指比亚迪海豚、欧拉好猫等竞品。
03 市场开局:销量遇冷与组织重构
2025年4月萤火虫正式上市后,首月销量仅231辆,表现远未达预期。这一数据背后是蔚来整体面临的压力:2025年前4个月公司累计销量65994辆,要实现全年44万辆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萤火虫上市之际,蔚来正在推进三大品牌深度整合:
- 研发与销售职能拆解并入主品牌体系,萤火虫事业部划归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PD&D)
- 区域销售体系重组,蔚来区域总经理兼任子品牌负责人
- 品牌层面保持独立,但结束“独立作战”模式
李斌在内部推行“基本经营单元(CBU)”机制,将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挂钩,实施极端成本控制策略。
04 挑战重重:质量疑虑与定位困局
萤火虫品牌面临多重挑战:
- 工厂背景隐忧:滁州工厂前身猎豹汽车因质量问题销量从2018年7.76万辆暴跌至2020年仅1043辆。消费者对“军工背景”工厂能否保障蔚来品质存疑
- 服务落差:萤火虫无法共享蔚来高端服务体系,秦力洪曾坦言其“服务水平无法与主品牌相提并论”
- 市场竞争:10-20万元区间面临零跑、哪吒等新势力和比亚迪、吉利的围剿。中信证券指出,此价格带“内卷程度不亚于高端市场”
- 换电站兼容:国内换电站需解决不同尺寸电池包兼容问题,而欧洲换电网络建设尚在初期
价格策略调整显示蔚来的急切——最终11.98万元起售价较预售价降3万元,李斌坚称“仍有毛利”,其底气来自供应链共享与欧洲溢价策略。
滁州工厂的前身猎豹汽车,因质量问题销量从2018年7.76万辆断崖式下滑至2020年仅千余辆。这段历史为“萤火虫”投下长长的质量疑虑阴影。
而2025年4月231辆的首月销量数据,与比亚迪海豚单月超万辆的表现形成残酷对比。
组织整合与成本控制已成为李斌的背水一战。当“每一分钱都要听到回响”成为内部口号,当三大品牌研发销售体系深度重组,这只承载着蔚来大众化梦想的“萤火虫”,仍需在行业淘汰赛中证明自己不只是夜空中的微弱光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