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技术防线莫成摆设

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漕河泾的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中突然起火。火焰吞噬车身的视频在次日刷屏,而更令人窒息的是:四小时前,系统的警报已经拉响。云端监测捕捉到异常,客服拨通了车主电话——但没有人下令停驶、没有人启动应急响应。预警成了摆设,侥幸战胜了决断。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技术防线莫成摆设-有驾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技术故障,而是一场本可避免的风险失控。理想汽车在10月31日的致歉中承认,其“连山”系统虽触发告警,却因“无先例”而未采取强制措施。最终,公司基于内部复核主动召回11,411辆车,原因指向冷却液防腐不足导致铝制冷却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热失控。生命逃过一劫,但信任已被灼伤。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技术防线莫成摆设-有驾

智能汽车时代,每辆车都是移动的数据终端。蔚来、小鹏、比亚迪等主流品牌均已接入由中国汽研等机构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安全预警平台,覆盖超360万辆车,累计识别近千辆高风险车辆。这些系统能通过电池电压、温度、内阻等数据建模,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预测热失控风险。有车主曾接到电话:“请立即停止充电,您的车辆存在起火隐患。”——这不是演习,而是真实发生的干预。

更关键的是,这类预警已形成“系统识别—人工介入—应急响应”的闭环机制。中国汽研平台曾发现一位车主电池因旧伤变形,及时预警避免了一场潜在爆燃。系统查全率与查准率均超95%,累计避免经济损失近9亿元。技术不是摆设,它本该是生命的前置防线。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技术防线莫成摆设-有驾

然而,理想的问题不在技术缺失,而在决策机制的断层。预警响了,人却犹豫了。理由是“此前无非碰撞起火先例”。可安全的底线,从来不是“有没有先例”,而是“有没有可能”。当算法提示风险,企业若仍以历史经验为盾牌拖延响应,那再先进的系统也只是装饰品。李想说“生命只有一次”,可这句话不该等到事故后才被想起。

监管也在加速补位。2025年以来,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接连发文,要求车企健全安全监测体系、强制上报事故数据、禁止通过OTA隐瞒缺陷,并明确要求开发“安全优先”的自动处置功能。尽管尚无名为“云端预警系统”的独立国标,但一系列政策已构成事实上的强制性框架:你必须建系统、你必须做响应、你必须可追溯。

这起事件暴露的,是行业从“技术炫技”向“安全基建”转型的阵痛。自动驾驶宣传可以追求秒数破纪录,但安全体系建设必须以毫秒计。理想此次召回并延长质保至10年或20万公里,姿态不可谓不诚恳,但真正的代价是用户对“智能守护”的信任动摇。

未来的汽车,不应只是更快、更聪明,更要更可靠。当预警响起时,系统该自动限速,客服该紧急派车,平台该同步报备监管部门——规则必须前置,责任不能后置。技术的温度,不在于它能跑多远,而在于它是否在危险来临前,坚决地踩下了那一脚刹车。

安全从不等待先例,因为悲剧一旦发生,便已是终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