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汽有多硬核?要不是央视财经这场直播,我还真差点把这家老企跟“智造”划不上等号。
有人说,中国车企百花齐放,东风柳汽不过是南方老字号,没啥特别。可你别急,该出手时就出手,央企71年,怎么可能只靠“传家宝”就混到今天。这一回,央视财经直接杀进柳汽厂区,主持人频繁互动,镜头下的细节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不少观众都在弹幕说,“柳汽这肌肉,咱看得见,摸不着,心里却踏实!”
说柳汽有历史,容易让人秒想到那种老工厂的气息,钢铁味儿里夹着点沧桑。但现实是,柳汽早把自己打造成了“智能制造”的代名词。刘书记一开口,谈到研发、谈到生产体系,还有那数百万用户基础,都是实打实的底气。别的不说,光那5000亩厂区,十万辆商用车加四十万辆乘用车的年产量,生产线每小时节奏高到让人咋舌,“商乘两条腿走路”,人家不是嘴上功夫,是每一步都稳健。
商用乘用混着做,柳汽早就不满足只造某一种车。中国第一辆中型柴油车,还有那平头卡车“乘龙”,全是硬核代表。要说见证行业进步,柳汽可是一把好手。首款自主MPV也在这诞生,难得的是,71年下来,换了多少轮技术潮流,人家用户量能干到300万,走的不是啥小打小闹。
有人好奇,好端端的老国企,为啥还蹦跶到东南亚出口?其实,柳汽的野心早就藏不住了。这个园区不光是南方基地,更要做出口枢纽。广西首个商乘共用试验场也坐镇厂区,意思是“咱研发、生产、试验,三条线齐头并进”,把质量抓得死死的。
转眼,直播捧出了新宠——星海V9。这车一露脸,别说是现场观众,弹幕上都快炸锅了。什么“青云梯”前脸、融进“中国结”的造型语言,一整个东方美学扑面而来,不搞那种浮夸的“国际范儿”,主打一个中国风自信。你要说还不够浪漫,那就看看这车的空间:又长又宽,轴距三米多,能塞七个行李箱外加七个背包,第三排还支持灵活放倒。
问题来了,多人口家庭最怕出门没处搁行李,往常7座车比比皆是,但真做到“每个人都能安放生活”,还真不容易。星海V9这波操作,网友直呼“老中医懂需求”,打的就是细分市场里的痛点。
说到智能,才是看头。航空级电动座椅,一坐下感觉腚都要飞起来——通风、加热、按摩,一个都不落下。三联屏互动,手机随便投屏,娱乐功能走到前端,开车也不再单调。最妙的是语音助手,指令精确识别,不怕你喊错。
动力啥水平?马赫1.5TD混动高效发动机,电池还是铠甲级安全,续航一千三百公里——你算算,从福建一路开到广西还富裕着,谁还能说国产新能源是“假把式”?纯电200公里,说白了,日常通勤不用愁,打卡来回几趟都没问题。
有时候,好看的皮囊只是起步,灵魂还得靠突破创新。在柳汽的造型研发中心,央视探班油泥模型工作室,这地儿平日里根本不对外开放。有些人以为油泥技术早就过时,实际恰恰相反,数字化设计结合传统手工,精细到每一条曲线。乘龙翼威5纯电重卡的设计,主打“中国龙”,团队整整三个月,五轮优化打磨,真能从形神两方面拿捏住。
柳汽团队的“小九九”也不少,“取其神,忘其形;融其意,饰其新”,这设计哲学听着像武侠小说,但落地却是真功夫。谁会想到,星海S7直接把美国好设计铂金奖、亚洲设计金奖都打包带走呢?而那些T7、SX5G、翼威5车型,也在专利奖项里刷出了存在感。
其实,很多人觉得设计只是“秀一秀”,但柳汽的核心在于“制造”。央视直播的冲压车间,一眼看去,自动化生产线直线拉满,压机总吨位4000,单线节拍高达480JPH。换句话说,效率高、误差少,下一次合格品率能过98%。能做到这种精度和速度,看起来容易,其实暗藏大量技术积累。
焊装线也很猛,自动化率94.5%,机器人扎堆作业,兼容的平台和车型噼里啪啦上百种,玩的是“灵活共线”,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说到“龙骨车身”,就更得竖起耳朵。纵横梁组成的封闭框架,传力路径多,安全性高,做了大量仿真和30多次真实碰撞,同步符合欧盟顶级认证,安全这一块必须有话语权。
测过品质才敢自信。研发试验场占地460亩,换算一下,有43个足球场那么大。这不是噱头,试验场能同时搞商、乘全系列测试,路况有26种状态模拟。人家一辆卡车跑完试验场8000公里,实际等同社会路上六十万公里。如此强度,质量自然不假。
更绝的是“三高”测试基地,全国范围布局,专攻高温、高寒、高原等极端环境。研发团队自己开发验证路线,车子到底能不能抗住各种天气、路况,“用数据说话”。这气度,也难怪不少行业人都服气。
用户优先,这词儿说来耳熟,但柳汽不是嘴上说说。企业隔三差五办“卡友回家”,拉着用户一块儿聊,真听真改。搞公益,“望子乘龙”计划已经资助23位卡友子女读双一流大学,奖学金覆盖到近1500名考生。你要说这波操作“只求营销”,那得问问受助者的心声了。
履行央企责任时,柳汽也不含糊。参与乡村振兴、举办大型活动、遇到困难时代免租金、给卡友提供延期还贷通道,甚至在职业健康、环保节能上带着行业做样板。咱不能只看生产线上的光鲜,还得琢磨企业背后的担当。
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扑面而来,汽车行业都在变。柳汽摆明“商乘并举”,发展燃气、电、混动、氢燃料,布局L2-L4级别智能驾驶。油车基础不丢,新能源追得紧,这是典型的“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核心在于全局眼光。有人喜欢油车的踏实感,有人偏电池的智能范,柳汽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位老用户感慨说,“柳汽就是那种又稳又敢创新的朋友,靠谱但绝不呆板。”有这种口碑,你说厉不厉害?
从柳州出发,柳汽把自己打造成连接世界的桥梁。不满足于传统制造,智能、绿色双路全开,聚焦研发、质量、用户、战略,每一步都是央企的底色。直播几小时,镜头外还有数不清的幕后故事。
但我倒觉得,看柳汽这次的“硬核智造”,不只是中国制造能力的亮点,更是未来的模板。你看那些参与乡村振兴、狠抓试验场测试、公益奖学金计划,哪一样不是工业与社会融合的典范。
说到底,央企的担当不止在技术,也在情感和责任。71年不是“老态龙钟”,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谁说时代变了传统就落伍?创新、担当和效率,是柳汽递给世人的新答卷。
你会信赖这样的央企智造吗?觉得国产车将来还能打吗?来说说你的看法,留言见。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