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产销量首次突破 1500 万辆大关。但在这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一丝隐忧。16 月,汽车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仅为 5%,与 2024 年丰田凭借 900 万辆销量,利润超过中国全行业的成绩相比,差距明显。从 “微笑曲线” 理论来看,中国汽车在研发与品牌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下,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打得火热,这看似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回顾历史,东南亚市场上中国摩托车,就因过度追求低价,不断减配,最终导致口碑崩塌。如今的汽车价格战,同样有可能重蹈覆辙。价格战不仅影响整车企业,还波及到超 30 万家供应链企业。企业利润减少,员工收入自然难以提升,进而抑制消费,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遏制这种不健康的竞争,2024 年多部门联合发布《反不正当竞争倡议》,严控 0 公里二手车销售。要知道,价格战一旦陷入恶性循环,会导致企业研发投入萎缩,技术空心化,最终丧失全球竞争力。
在这场混战中,长城汽车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连续 3 年,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超过百亿。2025 年上半年,其专利授权量达 2962 项,在自主品牌中位居第一。在技术研发上,长城汽车取得了不少硬核突破。
比如 Hi4T 混动架构,让坦克 700 实现了 715kW 的强大动力,纯电续航可达 200km,在阿拉善实测脱困率高达 91%。安全方面,车身采用 81.96% 的高强钢,双车 60km/h 侧碰时,能做到 “三排零侵入”。此外,长城汽车还构建了 AI 大模型矩阵,包括 ASL 空间语言模型和 SEE 驾驶大模型,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全球化方面,长城汽车也成果显著。2024 年,其海外销量占比达 36.8%,共售出 45.41 万辆。以巴西工厂为例,本地化率超过 60%,创造了 2000 个工作岗位。在中东市场,坦克 500 适配 50℃高温电池系统,续航衰减率仅 8%,远低于行业的 15%。在澳洲市场,不仅获得 ANCAP 五星认证,还提供越野改装直营服务,复购率高达 37%。除了技术输出,长城汽车还注重文化融合,比如赞助新西兰橄榄球联赛,将品牌与探索精神绑定,这就是 “技术 文化双耦合” 出海模型的生动实践。
长城汽车的成功,离不开魏建军的底线哲学。2020 年,他发表《挺过明年》的预警,展现出非凡的远见。到了 2024 年,长城汽车净利润暴涨 80.73%,达到 127 亿,单车净利润为 1.03 万元,同比增加 0.46 万元,坚决拒绝亏本换量。
长城汽车构建的森林生态体系,是其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超过 70% 的核心部件实现自研,像 4.0T V8 发动机、碳化硅模块等。在人才战略上,推出 “35 + 计划”,吸纳经验型工程师,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的 25%。此外,试验场经济效应也不容小觑,徐水试验场 1710 亩的投入,催生了 10 倍的供应链效益。
2025 年 7 月 20 日,《人民日报》头版对长城汽车进行了报道,定义了 “高质量发展三核心”,即研发能力、供应链掌控和生态出海。这不仅是对长城汽车的肯定,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为了推动行业反内卷,监管部门也拿出了一系列工具包,包括产品一致性抽查、反倾销执法和标准升级。不妨建立 “研发投入强度” 与补贴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走出价格战的泥沼。
要成为汽车强国,需重构三维评价体系,即技术话语权、全球价值链地位和文化输出力。从长城汽车的发展中,我们能得到不少启示。短期内,企业可以用技术溢价替代价格战,比如 Hi4 四驱系统下探至 11.68 万元。长期来看,可复制 “巴西模式”,在东南亚布局 KD 工厂。当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也要警惕固态电池技术窗口期带来的挑战,比如长城 6C 超充芯进度与丰田氢能路线的竞争。
造车就如同跑马拉松,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长城汽车的发展历程,不仅为自身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国汽车行业提供了借鉴。希望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契机,行业内能够构建 “高质量竞争公约”,共同推动中国汽车行业迈向新的高度。你觉得中国汽车品牌,未来在全球市场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