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刚好在街上见着了这辆全新朗逸PRO,没带相机,只用手机随手按了几张。我跟隔壁修车厂老李说:你看这车前脸,怎么越来越像小帕萨特PRO了?老李撇撇嘴:越出新款越跟流水线似的,没啥新意。 说实话,我能理解他这想法,毕竟大众老套路了。
先说说这朗逸PRO的外观,的确换了全新设计理念,两个套装可选,这次拍到的是星空版,前脸用上了大尺寸熏黑的网格状进气格栅,还加了那条贯穿式LED灯带,灯带直接连着那个发光车标,视觉冲击效果明显了不少。这前脸怎么看怎么觉得怪怪的,尤其是那个灯带,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反倒显得不够精致,怪不得有网友吐槽前脸不好看。谁说的好看?我倒是觉得,这设计有点过于追求科技感,结果弄得不接地气。
侧面配了隐藏式门把手,溜背造型也年轻了不少,这点还算讨喜。尾部延续了贯穿式灯带设计,中间加上英文朗逸和PRO尾标,算是让这车有了自己的一点辨识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旧款朗逸的灯组都是传统造型,这回这斜拉尾灯连接设计还挺有意思,至少晚上看车尾能一下认出是朗逸PRO。
说到这个车身尺寸,4720mm长,1806mm宽,1482mm高,轴距2688mm。它的长度比之前版本多了42mm,高度加了8mm,宽度和轴距维持不变。这四点二厘米长出来的位置到底往哪里挤呢?这事上面不少专业测评直接说空间优化了,我心里就嘀咕,有多大突破就不大确定,毕竟42mm用来放那块电子怀挡太合适不过了,或许后排腿部空间确实有点涨,但怎么说都是三五厘米的级别,尤其轴距没变,也不能期待有多大飞跃。
这电子怀挡是大众纯电ID系列同款,看样子他们真下了血本让内饰看起来高级又科技感爆棚。配上全液晶仪表和悬浮中控屏,软性材质填充,这感觉绝对不是十年前呆板的朗逸可比。但是,这内饰更新很必要,不过我也得坦白一下,个人还是偏向传统机械感,电子怀挡操作起来方便是方便,但万一出什么故障……(这段先按下不表)
动力部分就聊聊我心里有点矛盾的想法吧。新朗逸PRO搭载了1.5L自然吸气和1.5T涡轮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是81kW和118kW,和老款没区别。匹配6AT和7速双离合变速箱,对动力传递来说确实合理,也算是保持了大众的稳定输出水平。老实说,颗粒捕捉器还没拆掉,排放法规压力可想而知,可能也会影响动力响应和油耗。说句实话,我私下跟一个经销商打听过,销量靠这些主力常规动力撑着,改动太大风险不敢轻易碰。
我老朋友小吴,他倒是挺喜欢这车的配置:至少内饰看起来豪华了,年轻人买车更看颜值嘛。我反问:你觉得值这个价吗?他笑笑不知道,但起码没什么坑。我心里觉得,这话有点宽泛。但无可否认,在15万价位里,朗逸PRO和同级别轩逸、卡罗拉比起来,装配水平确实更高些。只是这差别又是那种细分的实操体验,效果上未必能秒杀对手。比如说,隐形门把手在冬天冻手指那事儿,还有电子怀挡长期可靠性,这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刚才翻相册,想找几张旧朗逸实车照片对比,发现十年间,这车确实在一步步往上走,但心里微微有点冒冷汗——以前大众的车看了让人心动,这新款有不少设计让我有点反胃。明明是同一个品牌,却感觉整体调性变了,有时候是时代变化,有时候是为了迎合年轻审美硬生生揉碎的结果。你会愿意花这个价买这样一辆看起来还算高级但车型基因感觉不那么纯粹的朗逸吗?我自己反倒想去试试后排空间到底到底大幅提升多少,毕竟车多了这个空间静态数据会说谎,坐垫厚薄、腿部空间、头部空间这些细节最真实。
说说生产环节。研发和供应链上,大众在中国合资市场可真是深耕细作,不过听一个供应链工程师朋友讲,这批新零部件其实是重复利用很多老平台模块,换壳加料的味道挺浓。就像你买衣服,裁缝就在原来裤子上改个口袋位置,缝上新标签,说是全新款。省成本也容易控产能,但用户可感知的提升几何?这点我也没答案,只能留给大家细细体会。
再琢磨琢磨,朗逸PRO车长增加42mm带来的空间感到底是不是突破?我算了下,按每厘米内部空间成本算,扩大三围导致用料增加和制造调试升级,大约会提高车辆成本1%-2%,换算成终端售价差不多三四千元的增幅,销售们那口气估计没少争论,这让我怀疑是不是厂家给渠道的赋能策略又玩了什么花样。你觉得这钱花得值吗?
而且,电子怀挡的加持让我觉得像是给用户画饼,提升感官体验的也多少绑缚了维修频率。老李说:电子零件坏了,换个怀挡得贵死。我暗自同意。在高温南方,电子元件的可靠性就是一堆隐忧,不同环境下表现还得实操验证。
说回来,这辆车能称为小帕萨特PRO,有点像是品牌给朗逸打的一个心理牌,一个看起来一厢情愿但又还算有道理的买点,毕竟这波营销是基于消费者认知上的光环效应。你会不会觉得这只是个幌子呢?我倒是想问问你,如果换成你,你会为这个小变化买单吗?
从一个资深汽车行业人的角度,看到这样的更新,内心有种矛盾感。不想跟这个车企粉到底,也不愿错过它可能带来的市场震荡。眼下这些提升更多的是软件式升级,车辆本质没太大跳跃,像是沿用旧配方,添上新包装。未来几个月销量和用户口碑会告诉我们更多。反正我现在还没下定决心,得去试驾一趟,体验才是真理。
最后想到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渐进式更新背后,究竟给传统合资品牌的供应链带来了什么压力?供应商们真的能跟上技术迭代步伐吗?这事好像很容易被忽视,其实也挺有意思,不知道你关心不关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