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告诉你,这现场很安静。不是灵异片那种安静,而是事故发生后,留在空气里的那种窒息沉默。车还在路边,车门死死地贴在车身。最醒目的并不是咖啡色的车漆有几道划痕,而是——你甚至找不到能往外拉一把的地方。隐藏式门把手,和那道本应该提供逃生的缝隙一样,没有一丝踪影。
假如你是那个在车外着急的人,或者是困在车内的家属,此时“极简”、“酷炫”的设计,大概率会变成彻头彻尾的讽刺。你会不会和我一样开始怀疑,这玩意到底图什么?
最近,社交网络上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新一轮讨论又燃了起来。起因,是一起由于门把手失灵导致的事故。当然,行业里的人都知道,门把手这个东西从来不是今年才流行的,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专业点说,这玩意早在1947年的Cisitalia 202 跑车上就上岗了。它一亮相,仿佛给空气动力学做了场小型革命。门把手不再突出,疾驰时空气阻力小了点,车身线条光顺了一截。对那个年代的超级跑车来说,这叫高科技。性能和美观,统统都能得分。
后来,奔驰、克尔维特、迈凯伦……都玩得风生水起。特别是1997年,克尔维特C5 干脆把门把手做成了一个电子开关。拉线?打扰了,不需要。只需要一个信号,门能开——酷归酷,不便归不便,超跑嘛,个性点没人会反对。
这设计口碑的级别变化,得等到马斯克出场。
2012年,特斯拉Model S 用上了弹出式的电控门把手。对电动车来说,这其实是门把手进化史上的一颗大石头:通信更快,结构更简单,还能省重量、提效率,看起来比葫芦娃还灵动。外观上,视觉冲击力直接拉满,仿佛平民超跑提前下凡。
但超级跑车的情怀用在几十万的电动车身上,很快变了味儿。初代Model S开过的都懂,门把手弹不出来,那是真弹不出来。主板烧掉、电机罢工、低温卡壳……都会让人怀念传统机械门把手的好。有人维权、有人官司,特斯拉倒是实力输出了一波“门把手流量”。
然而汽车公司都有个坏毛病:一旦发现同行“用某设计卖得好”,自己也得学。于是,从2012开始,全球车企都入场了——后排不上隐藏把手,仿佛对不起这个时代。供应商们也感受到了空气中的狂热,MAGNA、HUF、Brose这些老牌厂商都开始卷出了2.0、3.0版隐藏式门把手。
国产新能源的盛世里,蔚来、小鹏、新势力们,跟老牌的凯迪拉克、丰田一起,也都摇旗呐喊地涌了进来。门把手看不见了,供应链的钱却看得见。渐渐地,中国市场成了隐藏式门把手最大实验场。
问题就在这。设计师和供应商在“形式美学”的大旗下,自high地做着决策。真正用车、买车的钱却是用户掏的。用户的声音呢?和隐藏把手一样,“藏起来了”。
安全问题也从没解决过。现今市面上绝大多数隐藏式门把手,无论多高大上的广告词,骨子里都仰赖12V低压电瓶;这玩意一旦作罢,门把手直接秒变家具。这里还不仅仅是弹不弹出的问题,比如小米、特斯拉那样的“无需弹出型”电子门把手,开锁也一样需要控制信号。结果就是:电没了,用户比门把手还无助。
你以为车企都不懂?恰恰相反,大多数门把手工程师坐下来跟你讲原理,能讲到你后悔没选生物工程。两段式机械+电控、CPM电容应急、电子+机械备份……技术方案真不少,但落地难的难,成本高的不舍得用。最终用的就是最便宜那个版本:只要能弹出,对付日常宣传就完了。
其实,宝马、奥迪、小米等厂家早就做了点心思。轻抠开关是电控,重拉门把手则联动机械直开。这确实增加了应急概率。还有极越、福特电马、小米某型号门把手带专用备份电容,一旦主电断了,仍能短时间走应急供电——72小时,算是给自己留了点台阶。不幸的是,这些细节大多活在测试车或少量车型上,主流还是相信“出事故不关门把手的事”,把复杂成本甩给工程师,营销部来打收尾。
车厂内部的设计决策又是另一种黑色幽默。我们去聊过一些主机厂内外饰设计师,得到的答案堪称爆笑:不是用户需要,而是“大家都在用,不用就掉队”。搞得门把手成了汽车界的流行穿搭,而不是安全部件。调研就算得出用户不喜欢,也难撼动领导一句“别人都用我们必须有”。强行把“设计潮流”变成“行业自觉”。
安全的问题,只能靠政策来打补丁。国标出手,终于把被动安全里的烂摊子清了清。据说一些车企把门把手重新拿回实验室,居然还小庆祝了一把。
站在技术人的立场我只能说,这次隐藏式门把手的大起大落,本质上是个设计生态调整。行业跟风的结果,就是把“车子越智能、越好看”提前推向极致。只不过美学和科技,没顾上用户最朴素的那点“安全需求”。

其实设计进步从来不是追潮流的比赛,正相反,懂得止损和回环才是敬畏用户的基础。
门把手的生死,不只关乎一颗小零件的命运,它反映着行业里设计、成本、用户、安全的多重博弈。潮水退了,企业才能更看清自己做了什么。是跟着别人下饺子,还是用心解决用户的焦虑,大家一目了然。


说回开头的现场。如果门把手能给出一个稳妥的拉手,一切或许都能多一分余地。
所以问题来了:那些看似“科技感十足安逸内敛”的设计,你买账的背后有没有真正的安心?车企的集体盲从,又是否是设计进步路上的最大陷阱?
设计师和企业总喜欢顺从“行业趋势”,可多少悲喜,最终都藏在看不见的门把手里。
你怎么看?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