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只要您稍微关心一下汽车市场,肯定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前两年还牛气冲天、价格坚挺的纯电动汽车,突然之间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甩卖”。
这让很多人都犯了嘀咕,以前不都说电动车是未来,是高科技,怎么一下子就变得这么“亲民”了?
尤其是那些挂着豪华牌子的电动车,降价降得让人有点不敢相信。
难道说,那个车企随便定个价,消费者就得乖乖掏钱的“割韭菜”时代,真的就这么快要翻篇了?
咱们先来看看这股降价风到底有多猛。
以前一说降价,大家想到的多半是那些卖不动的老款合资燃油车,为了清库存才不得不忍痛打折。
可现在,领头搞“价格战”的,竟然是奔驰、宝马这些我们印象里一直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
就拿奔驰来说,它的那款纯电SUV叫EQB,原来的指导价是三十五万到四十二万多,现在经销商给出的优惠,高的能超过十七万,算下来裸车价还不到十八万。
这是什么概念?
等于说这车直接打了对折,用买一辆普通家用车的钱,就能开走一辆奔驰的纯电SUV,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还不止这一款,奔驰另一款更高级的轿车EQE,优惠金额最高能到二十二三万;入门的EQA,也便宜了十五六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让利促销了,这简直就像是在喊:“快来买吧,再不买就砸手里了!”
奔驰都这么拼了,它的老对手宝马自然也不能干看着。
宝马的纯电轿车i3,优惠完之后的价格,基本上跟燃油版的3系差不多了,最大降幅也超过了十五万。
更夸张的是宝马的旗舰纯电SUV iX,一款原来卖七十多万的车,现在优惠能达到三十三万,这降下来的钱都够再买一辆中配的燃油车了。
这波操作下来,不光是准备买车的消费者看傻了眼,就连那些刚提车没多久的老车主,心里估计也是五味杂陈,感觉自己像是买在了“高点”。
当然,这场降价潮也不光是国外豪华品牌在唱独角戏。
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同样也卷入了这场激烈的竞争。
从大家熟悉的比亚迪,旗下的元Pro、唐EV等热门车型都有几万块的降幅;到五菱、红旗、欧拉这些品牌,也纷纷跟进,就连刚刚上市、名气正旺的乐道L60,都很快给出了五万多的优惠。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看你牌子响不响亮的时候了,不管你是百年老店还是后起之秀,想要多卖车,就得拿出最实在的诚意,而这个诚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之前还那么“金贵”的纯电动车,会突然之间集体“跳水”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因素凑到了一起,共同促成了今天的局面。
首先,最核心的一个原因,就是电动车的“心脏”变便宜了。
我们都知道,燃油车最值钱、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
而到了电动车这儿,动力电池就成了成本最高、最关键的部件,一度能占到整车成本的百分之四十还多。
大家可能还记得,就在2022年的时候,制造电池最关键的原材料碳酸锂,价格被炒到了天上,一吨将近六十万,那时候很多车企的老总都公开抱怨,说自己辛辛苦苦造车,结果利润都让上游的电池厂给赚走了,自己成了“打工人”。
但是,情况在最近一两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整个产业链上的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碳酸锂的价格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从高点一路暴跌,现在已经降到了每吨八九万块钱,跌幅超过了百分之八十五。
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就好比做面包的面粉突然便宜了一大截,那面包本身自然就有了降价的空间和底气。
这背后,其实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强大的产业链控制能力,我们不再受制于人了。
其次,是国家政策的“指挥棒”方向变了。
过去十几年,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能和燃油车平分秋色的地步,离不开国家各种实实在在的补贴政策。
这就像一个孩子刚学走路,家长总要在旁边扶一把,给点鼓励。
但现在,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行走了,甚至可以跟大人同场竞技了。
所以,之前那些购车补贴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关键的是,一直以来对消费者吸引力巨大的“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也迎来了调整。
说明年开始,买新能源车就不能完全免税了,最少也得交一半的税。
这就意味着,今年年底之前,是享受这波“免税福利”的最后窗口期。
对于汽车厂家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必须赶在年底政策变动之前,尽可能地把手里的库存车卖出去,把全年的销量任务完成。
所以,各种降价、促销活动就成了他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本质上是一场为了清库存、抢客户而与时间赛跑的“冲刺战”。
最后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现象,那就是现在的纯电动车市场,似乎陷入了一个“创新不足、长相趋同”的怪圈。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燃油车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大的技术进步,比如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让小排量也能有强动力;自动变速箱的出现,解放了驾驶员的左脚;混合动力技术的诞生,大大降低了油耗。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能直接改变驾驶体验的“硬核”创新,消费者能清楚地感觉到新一代产品比老一代好在哪里,所以也愿意为这些技术进步多花钱。
但反观现在的电动车,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惊人,有的车型一年一小改,两年就大换代,比手机更新还快。
可改来改去,好像都是在一些表面功夫上下文章。
大家不约而同地都用上了隐藏式门把手、封闭式的前脸,车里的屏幕是一块比一块大,恨不得把整个中控台都变成触摸屏。
然后,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了很多新车的宣传标配。
当这些东西从最开始一两家车企的“独门秘籍”,变成了几乎所有主流车型的“标准配置”时,它们就不再是吸引人的亮点了,反而成了增加成本的负担。
大家的产品长得越来越像,能提供的功能也大同小异,那最后还能比什么呢?
没办法,只能回到最原始、最残酷的竞争方式——比谁的价格更低。
这其实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光靠堆砌配置和做表面文章是走不远的,市场最终需要的,还是那些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带来革命性体验的技术创新。
在下一次真正的技术飞跃到来之前,这场靠降价来换销量的“内卷”,恐怕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