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首日中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新高,体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出行的快速增长

国庆中秋假期刚开始,从高速公路上充电的数据就能看得出点什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字挺震撼,一天就充了1748万度电。这啥概念?假设每辆车平均充50度电,算下来大概有35万台车同时在充电。要是简单用算数,4.84万个快充桩,平均下来,每个桩一天大概要忙碌7.3次,连续不断。

这个数字让我想到,实际上充电桩的总量其实算不少了。你知道的,去年我翻了一下自己在充电App上的记录,平时平均每次充电不到20分钟,出差时也就40分钟左右。这样算来,桩的有效利用率其实挺高的。可问题是分布不合理,用户惯了高速公路边的服务区,偏偏桩集中在某几个点,经常排队叫号。一个朋友开车说:我等了半个小时,才轮到充。这种普通吐槽在高速充电场景真的不少。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中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新高,体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出行的快速增长-有驾

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充电其实比想象中方便?那倒也不是没有问题。真要说,充电的高速发展背后,还是供应链的博弈、供应商的压力。你知道,去年我跟供应链上的朋友打听过,就算有多个厂商在卖快充桩,技术上其实差不多,关键是能不能按时交付、能不能保证维护。像买车一样,充电桩也分三六九等,从硬件到软件的配套,就是个体系工程。

实际操作中,那些快捷便利的标签,怎么就变成天价快充了?高速公路上加个充电桩,建设施钱也不少。不同品牌的充电桩价格差很大,我曾点过一款品牌的桩,平均每度电成本大概在0.3元到0.4元之间,再加上服务费,充一次电儿要比加油贵个一两倍。你猜我这次出差,跑高速充电,总花了多少?不少于150元,算不上天价,但比我预想的要便宜不了。

呵,讲到这里,难免又要问,充电器的价格是不是被大厂拉高?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很多桩都是在特定区域壁垒着,变相形成垄断,搞得充电变贵族专享。我记得有一回问过朋友:为什么这个高速服务区,充电价格这么贵?人家说,位置特殊,成本高。那我就想,那是不是其实高速公路的充电,更多还是一种便利性溢价?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中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新高,体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出行的快速增长-有驾

说到便利性,我刚才翻了下自己手机里的充电记录,正常市区充电,从家开到附近的小区充电站,基本不排队,充完还能快递回家。而在高速上,排队、叫号、等待,变成了常态。更别提有些地方,充电泡沫还挺厉害,天价充,真有人觉得充电好像在抢银行。

有个有趣的点就是,充满电的那一瞬间,司机的心理状态都不一样。出行时间越紧,越觉得充电就是个折磨。我听过修理工说:你看,现在高速公路的桩,其实都维护得差不多了,但用户体验(如排队、叫号、价格)就差那么点事。他还笑着说:充电桩啊,除了钱,更多还是在考验耐心。

这一切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究竟是增加桩的总量,还是优化分布,将这些桩布置得更合理?去年某公司投入上百亿,想做智慧调度,可其实用户依旧纠结于地点和价格。你会不会觉得,快充技术已经快到瓶颈?未来能不能像手机那样,一边充一边用,做到边充边行?我估计还要好几年。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中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新高,体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出行的快速增长-有驾

不管怎么说,假期第一天的数据证明年轻人有多热爱新能源汽车。听说高速公路某些服务区,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不确定的54%,绝对是在快跑中。但是,这样的爆发背后,还是家庭、供应链、政策共同推动的临界点。

好吧,咱们不妨猜一猜,明年这个时候,充电桩真能解决排队、价格、分布的难题吗?还是说,还是得等技术上再突破点?或者,大家都惯了车多、桩少的状态,接受排队成常态?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中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新高,体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出行的快速增长-有驾

当我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还挺有特点。你试过吗?充电快是快,但价格还真不便宜。有人说,超级充电站,补能像打游戏冲关一样快,但每次充电的价格,不比市区便宜几个档。这是不是代表一个趋势:高速公路充电,不再是便宜的事?是不是意味着出行中的补能成本将成为一种隐形收费?(这段先按下不表)

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其实也挺矛盾。你说,未来几年,充电的繁荣是不是会变成一种看天吃饭的局面?毕竟,插键、排队、价格,这些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变数。而且,这还只是目前的表象。

心中还是很期待下一次出差时,能遇到一个更好的充电体验——可能不再是排队、叫号的折磨,而变成一件像加油一样自然的事。到那时,电动车的出行体验才算真正成熟吧。你觉得呢?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中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新高,体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出行的快速增长-有驾

【到这里,还是想问一句 —— 你平时充电最烦的事儿是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