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辆车,甚至一些家庭两辆,夫妻都各一辆。这事不光是我感觉,身边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几乎都有车。特别是今年,从某个角度看,新能源国产车闯入主流阵营,带来了城市交通压力的新麻烦。
我随便问了个同事,开了十几年车的老王,他说:以前交通还算宽松,现在感觉特别拥堵。特别在一些繁华区,一堵就是半小时以上。我觉得他讲得挺真切的。
简单点讲,车多的原因,我觉得就是普及。价格太平易近人了。你知道吗?我估算过,国产新能源车,如果算上补贴和优惠,入门最低价也能做到8-10万左右。对比十年前的燃油车,起步价最低也得十五六万。成本差不多缩小了一半。这么算下来,很多家庭,买第一辆车的门槛降低了,尤其年轻人。
问我为什么出门远不方便?主要就是车多了,不单是人多,还包括车。基本上,各个小区门口,停满了新能源车——比亚迪、特斯拉、小米、理想那些牌子。你想想,这些车子像流水线一样冒出来,符合同一个价位区间的车型参考其实也不多。有人说:新能源车的品质飞跃了传统燃油车很多。也没错。比如我朋友那辆比亚迪汉,刚买半年,去年还去多次4S店,竟然出现几次电池建模不准的情况。售后给了解释,说是软件调试还在优化。真是件烦心事。
我刻意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夏天邻居大孙还又换了一辆理想ONE。他说:用的挺满意,平时上下班开,充电方便。但我心里也琢磨,这车续航300多公里,也不过够家附近跑跑,出远门就得提前规划充电点。对比几年前,同样价格的另外一款燃油SUV,油耗低一些,但起步价更贵,空间更大。
从供应链角度讲,这种快速产能爆炸其实有点像工厂流水线。你想,去年,我朋友的瓜子二手车店说:买新能源二手车的突然多了。这让我想起今年春天的一个细节,我路过一个二手车市场,发现卖二手新能源车的摊位几乎全是此类车。有点落叶归根的感觉。车辆的保值率真的比燃油车低的情况,把我都吓了一跳——我粗算了一下,一辆新车拿到三年后,价格大约只剩下50%左右。
还记得去年夏天,修理工朋友告诉我:电池变化快,顾客经常来修,虽然不多,但维修难度比燃油车大。他们就像修电子设备一样,软件调试比机械更复杂。我一直没想过,新能源车的故障修复比传统燃油车辆复杂很多。这一块,未来恐怕还会持续被行业里面科技壁垒压着。
这股爆发式增长为了什么?某种程度上,是商圈方和房价泡沫的关系。我在高档商圈看过一家一年四季都很热闹的场所,很多人推着新能源车上下班:有的合伙拼车,有的撒娇说省油省心。可惜我感到,这种盛况,可能只是短时间内的平均值——交通压力持续堆加,车辆供应跟不上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建。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如果出行效率还能保持?还是,我们会得像电影中预想的那样,每一辆车都像流动的出租车,不停地在路上排队,最后变成移动客厅?这玩意儿,有点让人头疼。
到底是谁在享受这个交通繁忙的现状?我猜,或许只是那些拥有多辆车的家庭,或者一些车辆产业链的巨头。每年,汽车行业的新技术都在变,像电池续航、快充、智能驾驶,但真正能让我们少点堵车的技术,还遥遥无期。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在修理店,师傅突然问我:你觉得这车还能开几年?我说,能啊,磨合期过了以后的车都挺结实。他说:你没注意嘛,最近省油的‘绿色新能源’其实没那么节能,生产成本高,充电站还不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产车不能比传统车便宜太多原因。我反过来想:这样说来也有道理。
哈,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在城市里堵到快要发疯,车窗都被打得啪啪响那一刻?我常觉得,买车其实就是在赌未来。比如百公里油耗,那些新能源车声称续航600公里,其实心里明白,日常都开不到那么远,好像虚标比例更高了。
可能我这个想法还太悲观了。毕竟,新能源车的发展,确实让咱们出行变得方便了一大截,只是路上的车辆增多,要不然,怎么解释那条断断续续的车流河每天都不停?也不清楚,会不会有一种智慧交通网络,能让车子自动排队,避免堵车。
话说回来,你每天遇到的堵车,感觉怎么样?除了嫌麻烦,是不是也在想:什么时候能出现那种真正让人松口气的解决方案?也许,下一次出门,带个便携充电宝,会不会快点抵抗续航焦虑?(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