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2024年利润超18家中国车企,混动与雷克萨斯撑起半边天
前两天跟修理厂的老王喝茶,他顺嘴一提,说今年丰田又赚麻了。2337亿,利润啊,不是流水。这数字我一听差点把茶喷出来,比咱们这边18家上市中国车企加起来还多出快一倍——1227亿那点数,人家一个品牌全包圆。
说到底,这玩意儿真不是靠运气。丰田能这么挣钱,还是几十年一点点攒下来的底子。我有个亲戚在英国混,说那边买车根本不看什么大屏幕、座椅通风这些花活儿,就认死理:质量稳不稳。为啥?因为国外修车贵得离谱,有时候换个小零件都得预约上俩礼拜,还要收人工费,一小时折合人民币几百块钱起步。有回群里一个在澳洲的哥们吐槽,他那辆老普锐斯开了十多年,除了机油和刹车片基本没进过修理厂,“这才叫省心”。
你别说,在非洲某些地方还能见到九几年淘汰下来的二手丰田小面包,到现在照样跑工地拉货。踩油门就走,从来没掉过链子。这种口碑哪用打广告?村口大爷都知道“十年磨合期”不是吹的。
也不是只靠耐造就能赚钱。前阵子去4S店保养时偷听销售聊单,他们内部经常讲“精益生产”,就是整个流程抠到骨头缝里——库存压得死死的,不会像有些新势力一样堆着等卖;生产线上机器坏了立马停下来查原因,防止批量废品流出去。“我们这里连A4纸都要节约用,”维修师傅开玩笑说,“公司连打印纸的钱都算计。” 供应商也被带着一起抠细节,不光砍价,还帮忙优化工艺,把成本往下压。
还有一点很关键:量大摊薄。一年1000万辆左右,这么大的基数,每台分摊研发、管理费用少很多。我表弟做物流,说他们给美国工厂送零件,那效率高得离谱,本地化生产直接把关税和运输成本省下来,而且适应当地需求特别快。有一年欧洲市场流行柴油版,小改款速度比德国人还快一步。
再看产品线,我身边不少老司机其实更愿意买二手雷克萨斯,都夸一句话:“皮实、省心、不掉价。”新款ES据说后排座椅加热都有,但没人太在乎配置,全是冲着可靠性去。而且混动系统真的成熟,我朋友去年入手了一台凯美瑞双擎,上班路上堵成狗也不到6L/100km。他吐槽唯一一次进维修站,是轮胎扎钉子,并不是动力总成出毛病。
纯电方面倒是没那么激进,不过据微信群里有人八卦,说他们最近调整了销量目标,从100万降到80万,就是不瞎烧钱。“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插电、纯电、氢能源全线铺开,该赚的钱先赚稳再慢慢转型。这种策略让现金流一直很充足,据传公司账面资金够扛好几年寒冬——不像有的新势力投完一轮融资就喊缺钱。
对比一下国内情况吧,现在新能源卷疯了,大街小巷贴满促销海报,各种补贴眼花缭乱,但真正落袋为安的不多。据熟悉行情的人透露,好几家头部企业为了抢市占率,今年搞活动亏本卖主力车型,只求跑量刷存在感。不仅如此,新建产线、新技术投入、电池采购……每项都是烧钱无底洞。一位北方城市技师私信我:“现在谁敢保证三五年后还能剩几个牌子?”
而且国内品牌想冲高端挺难,我隔壁邻居去年想换辆豪华SUV,看来看去还是选进口雷克萨斯,说什么保值率高,以后孩子学驾照接着开不用担心贬值太狠。本土品牌虽然设计越来越洋气,可全球认可度差距明显,同级别价格始终拉不开档次感。这也是为什么同样3000多万辆的大市场,每家公司份额被切碎,很难做到像丰田这样规模效应爆棚。据统计,有些新能源车型光动力电池成本就占去了三分之一售价,所以利薄如纸也是常态啦。
另外补充个冷知识:以前觉得日系车隔音一般,其实有段时间日本本土版本专门针对高速公路调校底盘和NVH(噪音振动),但出口型反而舍弃部分厚重材料以减重省油。所以你要真想体验最静音的版本,还得到东京租台原装试试才知道区别。不过这种事一般人也不会特意较劲,大多数图的是耐用、省事、不闹心罢了。有次饭局上遇见做汽配的小老板,他打趣道:“买不起奔驰宝马,就选台能抗造又便宜养护的小日系。”
写到这突然想到,上个月帮朋友收了一辆13年的卡罗拉回来练手,当时发动机盖上的灰尘擦干净,一脚油门居然没有异响。他媳妇还嫌弃中控塑料感强,其实这个年代追求啥豪华质感呢?踏实好使才是真格。今年经济环境复杂,大家钱包紧巴巴,更愿意掏腰包买靠谱、省心、省维护费的东西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