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
一场内部矛盾激烈的“自我革新”在特斯拉内部展开,这家电动车巨头向其美国工厂的供应链发出了指令,要求绝不再采购任何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消息一传播,立刻在行业里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一次的动作算是个明确的割裂行动,特斯拉设定了一到两年的时间,誓要彻底摆脱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要知道,几年前,特斯拉还在产能和交付压力中摇摆不定,恰好是靠上海那座建设速度快到令人咋舌、曾创造最快55秒下线一辆车纪录的超级工厂,才把局面挽回过来。
为何现在有个曾经靠中国供应链“死而复生”的公司,忽然要挺身而出,主动割断这条命脉呢?
要是有人觉得特斯拉这么干是为了省钱,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背后推动的其实是美国政府的因素。
要是你在美国境内生产车辆,还得用上本地的核心配件,比如本土制造的电池,2022年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就会给每卖一辆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这样的优惠,谁还能抗拒呢?
到2024年5月,美国对中国产电动车的301关税突然从25%一下子上升到令人咋舌的100%,别说车了,连锂电池、天然石墨这些重要零件,也都得缴过25%的关税,真是刺激啊。
对中国的零件和电动车设置这么高的关税,美国的意思其实挺明显的,就是在供应链这块儿,要美国的企业得划个阵营,不让它们再这么“随便”了。
大家都清楚,马斯克是特斯拉的创始人,可现在他的境遇挺微妙的。不光是当CEO,还深度介入了美国的太空和军工项目,这身份一摆出来,政治上几乎没有模糊地带,得明确站队。他的每个行动,都早就超出了普通商业的范畴。
所以,这事儿可不光是特斯拉一家的操作,通用汽车还有Stellantis集团也都发话了,通用甚至要求全球几千家供应商在2027年前彻底不用中国零件。受特朗普政府留下的关税阴影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美国整个汽车行业都弥漫着一种供应链紧张的气氛。
无法摆脱“中国制造”
大伙都在搞个不太平衡的买卖,把目前明显的巨大成本优势放一边,换取一份未来不一定能兑现的“安全保障”。
战略方向已经定好,但在落实阶段,要彻底将中国供应链从体系中剔除,几乎不可能办到,因为中国供应链在特斯拉的渗透已经深入到深层次,错综复杂。
就拿最关键的电池来说,宁德时代不仅为全球的Model3和ModelY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甚至还计划用在今年在美国本土生产的Cybertruck上,这堪称汽车的“心脏”,你说换就能轻松换掉吗?
再看看拓普集团那一体化压铸底盘的轻量化技术,算得上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高效生产背后的一大支柱。而负责温控的浙江三花智控,也贡献了超过八成的热管理部件,其中包括在寒冷天气里非常关键的热泵技术。
这些可不是随便能换掉的关键配件,它们可是特斯拉这台精密机器上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而更难搞的是,这整张网实际上是全球联动的。
上海工厂的零件国产化率已经逼近九成了,而且,在中国超过四百家一级供应商当中,大概有六十家是核心企业,还在为特斯拉在美国加州、德州以及德国柏林的工厂提供供应。这一情况说明,要是把美国本土的供应链切断的话,势必会动摇美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部分车企已经开始走“曲线救国”的路子,把中国生产的零件先运到墨西哥组装,然后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堂而皇之地闯入美国市场。这种做法其实也暗示着特斯拉正在向“去中国化”迈进,不过,要说真能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恐怕难度不小。最终,很可能只是一种表面功夫,从直接依赖转变为间接依赖,根本难以抹去“中国影子”。
正如美国零部件供应商协会主席所说,要找到能毫无缝隙、完美取代中国供应商的办法,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事。
这场打着保护国内产业幌子的行动,最后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反倒像个回旋镖,狠狠反弹到特斯拉身上,削弱了它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直观的后果,就是美国汽车行业的成本会迅速飙升。
因为中国拥有非常成熟的本土供应链,国产的Model3和ModelY,价格比美国本土版本低了6到8万元人民币,这个巨大成本优势一旦没有了,特斯拉在美国的汽车售价几乎可以预见会大幅上涨。
谁来买单?
那么,为了站队而花的钱,谁来买单呢?很显然,还是美国的买家,他们得掏更多的钱去买一辆可能因为换了供应商而品质不如以前的车。
那一些被排除在外的中国优秀供应商们可不会就此歇菜,失去美国订单反倒会促使他们更快在全球推广脚步,转向欧洲、日韩和其他市场的车企。中国的市场位置不会因为美国的禁令就崩塌,说到底,世界那么大,总还是有懂行的买家的。
其实,当美国品牌因为成本上涨变得不那么有竞争力时,全球市场上可能会悄然出现一种从“淘中国零件”到“避美国品牌”的转变。特斯拉的股东们会发现利润被蚕食,美国的消费者也要面对更贵的车价,那些被迫站队的供应商们,也会失去原有的稳固合作关系。
被政治牵着鼻子的制造业,最终只会走向一个双输的结局,说白了,就像是“自掘坟墓”,甚至可以说是在“自己砍自己的臂膀”。
特斯拉的供应链“去中国化”这事儿,也揭示了全球企业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们希望一直享受全球最优、最划算的供应链红利,另一方面又得听从本土那边强硬得令人咂舌的政治命令,真是左右为难。
就在今年2月,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储能工厂正式投产,算是它在海外的第一个类似工厂。 一方面,继续在中国加大投入,扩展商务布局;另一方面,却在美国进行明显的“割裂”。 马斯克曾大夸上海工厂是“无法在别处复制的中国奇迹”,可惜如今这话听起来也挺耐人寻味的。
这奇迹现在正被他亲手在美国的工厂一点点拆散,这不光伤了中国供应商,也动了特斯拉自己赖以成功的商业基础和全球布局。至于说最终会付出多大的代价,谁也猜不透,返过头来想,真是牵扯挺深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