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降价难救市,新能源转型慢,高端定位失守

降价潮下的困局:“奔驰”跌落神坛的真实困境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中产阶级有一份身份标配清单,那么奔驰必然名列前茅。那标志性的三叉星徽,是多少梦想、奋斗与成功的可见象征。可最近,在中国的奔驰却似乎“沦为地摊货”:部分车型直降至12万元,一些售价直接砍半。原本测算以低价吸引客户,哪里想到换来的却是营收下滑、门店倒闭、利润雪崩。失去光环的奔驰,为何泥足深陷?其实无非三大死结。

奔驰降价难救市,新能源转型慢,高端定位失守-有驾

第一,战略犹豫,新能源转型慢人一步。

世界正向新能源狂飙疾进,国内车市早已翻天覆地。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中国品牌还在上升期不说,连美国的特斯拉都已深入中国腹地瓜分市场。奔驰虽然早在2010年就玩过新能源的花样,但一直都是小规模试水,唯恐“砸了金字招牌”。等到时代车轮滚滚到来,它才小心翼翼跟进。2019年,奔驰开始加快布局电动车,但无论从核心技术还是使用体验,都与后来者望尘莫及。到头来,收入仍主要靠老旧的燃油车,而自家新能源产品,要么定价虚高、要么体验一般,难以形成第二增长曲线。这个赛道,梅赛德斯奔驰不仅错失起跑线,更被一众新玩家甩出视野。对手已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特优生”,奔驰还停留在“实验班”,注定失去市场心智。

奔驰降价难救市,新能源转型慢,高端定位失守-有驾

第二,用户心理巨变,高端品牌神话崩溃。

以往说到买豪车,讲究的就是牌面。但近几年中国高端用户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进化,科技感、智能化、定制化体验成了核心卖点。智能座舱、车载生态、语音识别,这些新名词早已写满了用户心中的旗舰车标准。奔驰凭借燃油车技术称王的年代正在远去,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更愿为小米、华为这类“科技新贵”埋单。他们看中的是软件升级能力、智能协同系统,而不是一块昂贵却功能一般的机械标志。老一代的品牌光环在互联网语境下迅速消退,奔驰一味强调过去的辉煌,现在反而成了“脱节”的凭证。原本的高溢价地位岌岌可危,年轻一代并不买账,豪车的新标准已经悄悄重写。

奔驰降价难救市,新能源转型慢,高端定位失守-有驾
奔驰降价难救市,新能源转型慢,高端定位失守-有驾

第三,降价自救反成死循环,价格战烧掉底裤。

在市场失利时降价救市似乎无可厚非。平价品牌靠降价刺激销量很有效——过去大众、丰田就屡试不爽。但豪车本身依赖品牌“稀缺感”与高端人设。若一味降价,客户反而认为品牌已经“不再高贵”,迟早还会更便宜,不如再等等。等价格,等服务,等新车。恶劣一点说,这正是“越降越没人买”的经典陷阱。4S店处在夹缝中:不降价没销量,降价就亏本,最后赚吆喝赔本钱。卖一辆亏一辆,撑不住就只能关门回家。于是消费者观望,经销商苦撑,工厂压货,恶性循环形成。即便12万拿下的奔驰,吸引的也并非品牌最需要的那批高端用户,这样“进补”,无异于杀鸡取卵。

小结

奔驰在中国的困局并非偶然,多种内外因素早已埋下败局伏笔:战略迟缓,新能源竞赛落后;品牌老化,光环不再;降价自救,反致恶化。这一切如同多米诺骨牌,相互作用,将昔日高高在上的奔驰推向了边缘。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给任何企业喘息机会。如果奔驰还沉溺于过往的荣光,不敢对产品和体验推倒重来、敢于创新,那么无论降价到几万,都难以逆转品牌“去贵族化”的命运。想想曾经诺基亚的消失,谁又能说奔驰不会步其后尘?新世界,早已不需要旧神话。

奔驰降价难救市,新能源转型慢,高端定位失守-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