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到蔚来上周交付6400辆,我第一反应是这节奏挺猛。从9月30号到10月5号,三品牌合计,蔚乐萤交付分布差异挺明显:蔚来2100辆,乐道3300辆,萤火虫1000辆。比例挺有意思,乐道扛了半壁江山,萤火虫虽说就是新物种,但破千也不算差。给你说个我跟4S店销售小王的对话,他直接跟我说:这三款里,乐道卖得最好,原因很现实——性价比蹭蹭往上涨,用户不挑天挑地就买。这话我觉得挺中肯。
先拿乐道和蔚来标杆车型打个比方。同价位下,乐道操作感更轻松,就像你平时开的家用车,开起来没那么累,适合顺滑城市路况。蔚来自家的车型,偏运动风,试驾下来油门响应更灵敏,底盘支撑也硬朗,适合玩稍微激烈点的驾驶。说实话,实际用户体验层面,这两款车除外观风格和品牌定位之外,驾驶感受差距大。修理工老刘也跟我说:乐道方便维护,零件更便宜,故障率感觉稍低,放眼同价位竞争对手,它确实有优势。所以,这部分销量差异我觉得挺合理。
说个小题外话,前两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位朋友吐槽萤火虫的续航,抱怨快充不够快。他其实有点急刹车,毕竟这车定位是城市代步,不太需要长途拉练,快充慢1、2分钟问题没那么大。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跟蔚来研发小张聊的时候,他提到萤火虫用的电池管理系统很讲究,虽然容量没特大,但能保证电池寿命和安全,考虑的是用户城市日常更换电池的便利性,而不是单纯拉续航数据。换句话说,蔚来不是简单拼硬件参数,而是在供应链环节做了不少优化。供应链上,蔚来团队更像是顶层厨师,他们不直接买最贵的材料,而是找最合适的供应商,吹毛求疵地对待零件,保障整车性能。
前阵子我说过,蔚来最近销量大幅增长,主要靠的是品牌热度带动,但这个说法有点泛泛,实际上更复杂。经过再确认,我觉得这背后也有不少理性的供需博弈。毕竟新车型频出,比如E58.L90和L60,都是跟客户反馈紧密挂钩的产物。你看李斌公开的说法,这三款车持续热销,确实说明蔚来不是靠话题炒作,而是产品落地到了用户手里。这里面研发和市场步调一致,是个典型的从零到一阶段,更多的是供应链能否跨过原材料涨价、芯片缺货这些难关。
说实话,对比其他新能源品牌,比如某几家前段时间打折打得凶的,我反而感觉蔚来的售价更稳定,至少没听销售喊砍价砍得老惨,消费者观感反而更健康。销量数据有个大致估算,按照6400辆一周算,每月差不多2.5万左右,这也意味着10月突破4万大关挺靠谱。50%以上增长,虽然我没详细算成本,但按正常逻辑,蔚来的单车边际利润应该在10%-15%左右。换句话说,这增长量能给他们的现金流带来不错的缓冲。
这里顺便提个问题,你有想过吗,为什么蔚来敢在这时候大力推三个品牌同时发力?我猜(猜测,不确定,因为没人明说过),他们是想用多品牌策略打破传统电动车市场的单一焦点,分散风险。就像你做饭时候尝几道不同菜,而不是一直烧一锅汤,避免品牌炒焦。这也可能带来渠道混乱和用户认知分裂,能否承受住压力,还得时间告诉我们。
小跑题聊个修车的话题:上周陪朋友去4S店,问修理工小傅最近忙啥,他说:最近就是多了些电子电气小问题,尤其是中控大屏偶尔死机,软件升级对售后压力也大。看得出来,单从维修角度讲,电子化不单让研发更复杂,供应链并不好一条龙流畅,短期影响挺大。一旦软件体验不佳,用户耐心怎么积攒?这点比纯硬件故障修起来还麻烦多了。
回头再说销量增长的靠谱性,我得划个重点:这数据多少还含有预售和存货调拨,但不全是最终真车交付。虽然规格看着漂亮,但影响真正用户体验的是最后一公里的交车和后续服务网络。对比同价电动车,比如某品牌以快交付为卖点,实际体验里还是得看经销商的能力和售后人手多少。蔚来在这方面声誉良好,但也不是没有压力,毕竟经销商这帮人,心态各异,反复折腾过才知道哪家靠谱。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买电动车时,更关注续航还是服务体系?或者说,体验和价格,你排哪个第一?这大概也是厂家和经销商必须摸清的用户底层心理了。
最后说点小自嘲,我有时候真觉得做汽车行业自媒体,最难的是平衡真实数据和厂家的官方说法,一不小心就成了吹手。前面我说供应链是顶层厨师,听起来容易,但实际上信息保密也太严了,不许外传。还好有从业朋友偶尔放点料,才能不混淆视听。写这段话的时候,我又担心自己表述太笼统,毕竟,蔚来的这几条新车到底能不能成爆款,很多用户心里还有验货期,不是吗?
蔚来能不能用这三款车撑起新周期?我还想多听听你们身边的落地声音,比如那个刚提车的邻居对这几台车的第一印象。供应链打通性和质量保障,是不是比单纯的销量指标更值得盯着?这方面,你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