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现代,其实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真的越来越弱了。
以前满大街都是它的车,大家买韩系车觉得性价比高,质量还不错,结果现在你去看,不管是马路还是停车场,韩系车的数量都肉眼可见地变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背后原因挺多的,但归根结底就是市场变化太快,现代汽车没跟上节奏。
先看数据,北京现代这几年销量直线下滑,份额从最高时的8.8%跌到现在的1%,这不是小跌,这是断崖式的掉队。
2024年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15.7万台,同比减少35.5%,起亚也差不多,连上海车展都没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你说这要不是战略上出了问题,怎么会这么惨?
其实这跟整个中国车市的竞争变得激烈有很大关系,现在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市场完全变了天,连合资大佬们都慌了,别说韩系车了。
说实话,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曾经很风光,2013年北京现代年销百万,全球销量里中国市场占了超21%,那会儿真的是合资品牌的明星。
但好景不长,后面中国车企自己搞研发、推新车,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直接弯道超车。
韩系车的技术、配置、智能化都慢了半拍,价格优势也没了。
而且消费者口味变了,大家更看重智能、续航、安全和本土化体验,韩系车要么配置不上去,要么设计不贴合中国用户,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现在北京现代喊出“智启2030计划”,说要未来五年上新20款新能源产品,实现销量50万辆,还要实现全面领先。
你说这目标一点不小,可是现实呢?
技术、口碑、渠道、研发、品牌力都比不过自主品牌,甚至连合资里的日系、美系都难追上。
其实,现代汽车在全球还是挺强的,全球销量前三,年销七百多万可不是盖的,但中国市场就是打不开,根本原因还是“水土不服”。
北京现代这次调整思路,之前尝试走高端,比如弄捷尼赛思、性能N系列,但都没啥水花。
这次他们不再执念高端,开始回归基础,想从低端打起,然后再过渡到高端。
EO羿欧这个紧凑型SUV算是他们新能源转型的第一步,各种配置升级,价格也降到11.98万,跟起亚EV5比,便宜了三万,还加了不少实用功能。
比如续航提升,安全配置齐全,芯片换成了高通骁龙8295,中控屏变大,直接标配L2级辅助,细节上也做了不少升级。
确实看得出来,北京现代是下了功夫,想迎合中国用户的习惯,比如支持HUAWEI HiCar,座椅、方向盘材质用的更好,空气净化器、PM2.5过滤这些中国人特别在乎的配置都安排上了。
但问题是,虽然这些变化算是诚意满满,可市场是残酷的。
紧凑型SUV市场本来就是燃油车的优势区,纯电尤其合资纯电车型,生存空间其实蛮窄。
现在国产品牌的纯电SUV一抓一大把,能做到800V快充、3C超充的比比皆是。
而北京现代EO羿欧这方面就落后了,快充技术跟不上,电池差价又大,跟深蓝S05这些竞品比,配置还差了一截,这就很尴尬了。
你说你要抢市场,光靠降价还不够,技术和体验也得跟上节奏。
另外,北京现代现在说要搞本土化研发,整合烟台、北京、上海三地技术中心,想快速响应中国市场,还要把研发周期缩短30%。
这个想法没错,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韩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有点排外,管理层中国面孔少,决策慢,这些问题不改,所谓“本土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现在跟英伟达、宁德时代、弗迪、大疆这些中国科技企业合作,也只是刚起步,能不能真正落地还得看后续。
其实大家都明白,中国汽车市场太大了,全球销量占三分之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谁丢了中国市场谁就丢了未来。
现代汽车现在的全球销量目标都缩了,从723万降到555万,已经做好整体收缩准备,反而对中国市场更看重。
北京现代的“智启2030计划”就是要在中国市场破釜沉舟,20款新能源产品、50万辆的目标,每一步都得拼命。
但说到底,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十年前那样了,自主品牌已经起来了,电动化智能化走在全球前列,一大批车企卷技术、卷配置、卷价格,消费者也越来越挑剔。
合资品牌想要翻盘,靠以前的套路肯定不行,要么技术领先,要么产品力爆棚,要么服务体验极致,否则连生存都难,北京现代这次能不能成功,真不好说。
EO羿欧这款车确实比起亚EV5要有诚意,但还是有短板。
快充和电池定价是硬伤,配置跟深蓝S05这些竞品还是有差距,而且中国市场现在对新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光靠堆配置和降价,没办法彻底打动消费者。
北京现代这次是听见了市场的声音,愿意放下身段诚恳做产品,这是好事,但执行能力够不够,战略能不能持续,本土化能不能真正落地,这些都是未知数。
说到底,中国市场不是谁都能随便进来的,也不是光有诚意就一定能成功。
你要想重新回到牌桌中心,技术要领先、产品要懂用户、服务要到位、战略还要灵活。
现代汽车如果能真的扎根中国,把研发真正做本土化,跟国内顶级科技企业玩得转,配置、价格、体验都能跟自主品牌竞争,那是有机会的。
否则,再好的全球品牌也会被淘汰。
未来五年对北京现代来说就是生死时刻。
现在中国车市牌桌上,谁能留下来,靠的不是情怀,也不是历史,更不是国际资历,靠的是对用户的理解和技术硬实力。
北京现代这次如果还掉以轻心,还是自以为是,还是慢半拍,那中国市场真的不会再给一次机会。
反过来,只要真能做到技术创新、产品贴合中国市场需求、本土化彻底落地,那就还有翻盘的可能。
市场从来就是最公平的,谁能拿出最有诚意的产品,谁能最懂中国消费者,谁能最快响应市场变化,谁就能活下来。
北京现代要想活下来,必须彻底改变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脚踏实地做中国用户想要的车。
现在很多外资品牌都在学中国车企,一边降价一边堆技术,大家都在拼速度和创新。
北京现代如果不学会快速反应、不学会技术创新、不学会服务提升,那等着的只有淘汰。
所以说,现在的北京现代,还有没有戏?
我觉得答案就看他们能不能真正做到技术创新和本土化。
如果只是嘴上说说、不愿意下苦功夫,那中国市场很快就会把它淘汰。
但如果这次是真的痛定思痛,放下架子听用户的声音,跟中国科技企业合作,把智能化、续航、安全做到极致,产品力跟竞争对手拉齐甚至超越,那就还有机会。
毕竟,中国市场足够大,机会永远留给愿意努力和改变的人。
现在北京现代已经到了破釜沉舟的关头,错过这一次,真的没机会了。
一句话,中国汽车市场永远欢迎所有有诚意、懂创新的玩家,谁能真正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谁就能站到牌桌中心。
北京现代,这次你还剩最后一条路,愿不愿意走下去,就看你的决心和行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