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不到一年,这个曾被视为本田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终于要和我们挥手告别啦。
2022年1月,东风本田从武汉经开区手中接过停产数年的神龙汽车二厂项目,改造为如今的东风本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2024年7月,本田中国宣布将在11月关停位于武汉的东风本田二厂产线。随即,广汽本田宣布将于当年10月关闭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汽本田工厂。
2025年7月,有消息称,停产不到一年的东风本田二厂将转为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且已经进入到了置业偏好的调研阶段。
考虑到当前东风本田当前的市场现状,结合神龙汽车一厂转商业地产开发的先例,东风本田二厂转为住宅用地,也极有可能。
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是本田中国“大撤退”背景下,资产变现的最好办法吧。
从扩产到停产,再到彻底地告别离去,短短三年时间,本田究竟怎么了?
1、是谁制约了本田新能源
作为日系车的标杆,无论是内燃机时代,还是新能源赛道,相比于丰田和日产,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每一步探索,似乎都印证了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盛衰变化。
单看本田的新能源转型,从早期的“e:N系列”,到广汽本田的“烨”品牌和东风本田的“灵悉”品牌,外加同时推进的“油改电”车型……
回望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用“糟糕”二字来形容,都有些抬举了。
【数说智行】从懂车帝数据获悉,背靠东风和广汽的本田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近一年(2024年7月—2025年6月,同下)的累计销量居然还不到2.4万台,平均到每月的,甚至不足2000台。
具体来看:广汽本田e:NP1近一年的累计销量为2062台;e:NP2近一年的累计销量为3312台。雅阁PHEV和皓影PHEV的表现看似还不错,在过去的近一年里累计销量分别为7265台和3031台。
但综合“雅阁”和“皓影”两车型的知名度和口碑来衡量,这个销量并没有什么值得去骄傲的。
东风本田的表现就远不及广汽本田了。
懂车帝数据显示:广汽本田e:NS1和e:NS2车型近一年的销量只有1473台和940台;热门车型CR-V PHEV和英仕派PHEV的油改电版本,在过去一年里的累计销量也只有1378台和683台。
而作为东风本田25周年庆推出的独立新能源品牌——灵悉,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首款车型灵悉L,自2024年9月上市至今9个月的累计销量居然还不到1000台。
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转型?
是时间?似乎并不是!
本田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型的布局要明显早于丰田和日产。
2022年4月东风本田推出的首款新能源汽车e:NS1,广汽本田也于2022年6月跟进推出了e:NP1车型。若是再往前推进一点,早在2018年的广州车展,广汽本田就曾推出过一款名为VE-1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而彼时的丰田,还沉浸在登顶全球销量第一的掌声中。
即便是曾因被调侃为“验证码”的BZ4X新能源汽车命名,上市时间也是在2022年的10月,明显滞后于本田。
至于日产嘛,真正意义上的首款纯电车型——日产N7,得等到2025年的春天。
2、本田的“溃败”
有着先发优势的本田,为何会落得如此冷清?作为最懂中国消费市场的日系车,为何如此不受中国市场的拥护?
种种问题,还得从近五年说起。
东风集团股份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东风本田新车销量约2.70万台,同比下降23.62%,上半年累计新车销量约14.90万台,同比下降37.40%。
广汽集团数据显示:2025年6月广汽本田新车销量约3.00万台,同比下降12.61%,上半年累计新车销量约15.46万台,同比下降25.63%。
更可怕的是,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并非这两年,而是源于2020年后,且呈现降幅日渐扩大的趋势。
数据显示:东风本田在2020年创下了85.03万台的年销量,同年广汽本田的销量达到了80.58万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到了2024年,东风本田的年销量已经跌到了42.82万台,累计降幅达49.64%,广汽本田的年销量也下降到了47.06万台,累计降幅41.60%。
再到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下滑似乎没有看到回稳的迹象。
结合本田、丰田和日产三大车企近十年在华销量来看,似乎可以发现,丰田是最后一个进入下行阶段的车企,拐点在2021年的194.40万台,到2024年底累计降幅约8.64%。日产是最早一个进入下行阶段的车企,拐点在2018年的156.40万台,到2024年底累计降幅约55.46%。
本田在2020年达到了162.70万台历史最高峰,随即开始一路下行,累计降幅约44.76%。
单从降幅来看,日产降幅似乎是最大的,但日产销量的拐点在2018年,这一轮的销量下行周期到2024年已经是第六年了,而本田才是第四年。
3、消费者的觉醒
降幅大,时间短,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急速衰败,既有电动化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有华为小米等新势力的加速搅局,还有产业界对自主品牌的大力扶持,而更关键的似乎还是本田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误判和轻视。
所谓误判,也是所有大车企共有的通病,躺在燃油车的温床中和新能源打擂台,宁可降价让利也要维护燃油车的正统地位,更是无视比亚迪、特斯拉和“蔚小理”的强势崛起。更是没能跟上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
至于轻视,就是在和新能源的擂台赛中感受到了一丝压力时,试图凭借自己数十年的品牌口碑,拿出几款热门车型随便改改弄出个PHEV或者EV新能源版本,推向市场,以满足忠实用户的宁可换电车也不换品牌的“执着劲”。
这就催生出了,如广汽本田的雅阁PHEV和皓影PHEV,以及东风本田的CR-V PHEV和英仕派PHEV车型。
除了品牌是本田的,车型是畅销的,找不到任何的市场竞争力,这也就出现了如今月销百余台的尴尬。
当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时,匆忙启动新能源转型,推出了全新打造的“e:N系列”和“灵悉品牌”。
为了展示坚定的决心,也出现了东风本田2021年砸重金接手神龙二厂,以及2024年才开始投产的广汽本田广州开发区工厂。
再看2025年新推出的广汽本田P7和东风本田S7,依然在“e:N系列”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续航版本,外观细节和生产厂商外,其他各项功能指标几乎一模一样。
一次开发,两边押注,做成一个就算成功,两边大卖就是双倍收益。
一向善于精打细算的日系品牌,也因此和中国消费者越走越远。
以前是产品稀缺,想低价耐用,还兼顾性能就只能是本田了。
如今,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国产车的迅速崛起,这是有目共睹的,早已经不是那个商品短缺的年代了。
消费者的觉醒,这是日系车“退潮”的大势所趋。当然也包括,美系的通用、福特,以及德系的大众BBA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