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1000km电车五一高速实测600km!车主:省油钱被割韭菜?

——从“虚标狂欢”到“真实焦虑”,电动车的续航神话为何总被现实打脸?

事件回顾:千公里续航成“纸面王者”,实测数据惨遭腰斩

2025年五一假期,某国产新势力品牌宣称搭载某时代“XXXPLUS”电池的旗舰车型,标称CLTC续航1000公里,却在车主高速实测中仅跑出600公里,续航达成率60%。车主直言:“高速开空调+满载,续航直接打六折,充电费比油钱还贵!”这一事件引发全网热议,电动车续航虚标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实测暴击:高速续航为何“水分”惊人?

1. 高速场景成“续航杀手”

能耗飙升:电动车高速行驶时,风阻与电机高转速导致能耗激增。某车主实测显示,车速120km/h时,百公里电耗较市区高出40%-50%,实际续航缩水至标称值的60%-70%。

充电效率陷阱:某时代宣传15分钟补能600公里,但实测中高速充电桩功率不稳定,部分服务区充电速度仅达标称值的70%,且充电服务费高达1.5元/度,单次补能成本超150元。

2. 车企“应试式优化”:实验室数据≠真实场景

车企为通过CLTC工况测试,常采用低滚阻轮胎、关闭空调、低速匀速等“应试技巧”,导致标称续航与实际使用差距巨大。例如,某车型实验室续航1000公里,但用户日常综合续航仅700公里,高速场景下再打七折。

成本算账:省油钱?充电费反成“新税种”

1. 高速充电成本碾压油车

电价+服务费双杀:五一期间,某车主从北京至上海全程1500公里,充电8次,总电费1200元(含服务费),折合每公里0.8元;而同级燃油车油费约900元,电车成本反超33%。

停车费“暗箭”:部分高速服务区对充电车辆额外收取停车费(10-30元/小时),进一步推高用车成本。

2. 隐性成本:电池衰减与保值率

续航衰减无底洞:某品牌电车使用3年后,电池健康度降至80%,标称1000公里续航缩水至800公里,实际高速续航仅480公里,车主被迫频繁充电。

保值率腰斩:续航虚标导致二手电车残值率暴跌,某车型3年保值率从65%骤降至40%,车主直言:“省下的油钱全贴进贬值里了!”

行业反思:续航竞赛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噱头?

1. 车企“堆电池”的恶性循环

为追求高续航,车企盲目堆砌电池容量(如广汽埃安AION LX千里版电池包重达690kg),导致车重增加、能耗上升、成本飙升,形成“续航越高→车越重→实际续航越低”的死循环。

2. 政策与标准的“双重纵容”

CLTC测试工况忽略高速、低温等真实场景,被批为“温室数据”。业内人士透露:“车企只需优化测试条件即可轻松达标,用户成了‘续航游戏’的最终买单者。”

3. 用户觉醒:要真实续航,不要数字游戏

实测数据打脸:第三方测评机构数据显示,市面主流电车高速续航达成率普遍低于70%,部分车型甚至不足50%。

消费者呼吁:“车企应标注真实高速续航,并建立动态续航预测系统,而不是用实验室数据误导用户!”

专家观点:续航竞赛该降温了!

技术优先论:大众前CEO冯思翰曾直言:“盲目追求1000公里续航是资源浪费,应聚焦充电速度与能效优化。”

用户体验至上:宁德时代工程师坦言:“提升电池寿命和低温性能,比堆砌容量更有价值。”

政策监管加码:工信部拟推出“多场景续航标注”新规,强制车企公布高速、低温等极端工况下的真实数据

车主自救指南:如何避开“续航陷阱”?

购车前实测:参考第三方高速续航测试报告,优先选择达成率>75%的车型

充电策略:利用低谷电价(0.3元/度)家充,避开高速服务区高服务费时段

换电优先:选择蔚来、吉利等换电车型,规避电池衰减焦虑,单次换电成本低至50元

维权意识:留存宣传材料与实测证据,遭遇虚标可向消协投诉,要求车企补偿

结语:当续航成为“皇帝的新衣”,谁来守护消费者的信任?

从“续航神话”到“续航笑话”,这场由车企主导的数字游戏,终将反噬行业信誉。当技术突破让位于营销内卷,当用户信任被一次次透支,电动车行业的未来,需要的不是更大的电池,而是更真诚的态度。

续航1000km电车五一高速实测600km!车主:省油钱被割韭菜?-有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