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流传的网络爆料,一个尚未证实的消息,却揭开了中国造车新势力在行业洗牌中的艰难求生现状!
失业君小编 | 文
Mikhail Nilov | 图
据雷峰网报道,国内某新势力车企为缓解现金压力,再一次将裁员降薪提上日程,计划将P4及以上员工薪资中30%以上的现金部分转为股票。这一消息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却并非孤立事件。
从某传统车企被曝出的“待改进”员工新规,到奔驰中国从“N+11”到“N+1”的断崖式裁员补偿缩水,再到美国电动车企Rivian近两个月内连续第二轮裁员,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
2025年的汽车行业,裁员降薪已不再是新闻,而是残酷的现实。奔驰启动大规模裁员计划,拟三年内裁员3万人。Rivian宣布裁减约4.5%、超过600名员工。
降薪的形式也愈发多样。某传统车企被曝出针对年度绩效考核为“待改进”的员工出台新规:取消利润奖,两年无加薪晋升,1年无股权分配。
这种看似不直接降薪的做法,被员工称为“职场温水煮青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薪资削减。
奔驰中国的裁员补偿方案在短时间内从“N+11”的天价赔偿断崖式缩水至“N或N+1”,反映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深层困境。
据《2024年汽车行业薪酬和劳动用工对标报告》显示,汽车行业整体人员总量下降了4.7%,这一数据印证了行业寒冬的严峻性。
在一片裁员降薪的哀嚎中,汽车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据权威报告显示,2024年汽车研发人员占比已攀升至14%,人均工资同比上涨3.2%,达到26.1万元。其中,新能源研发和智能网联研发人员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
高端研发人才薪资水平令人瞩目。高级新能源研发人员的薪资达到172.15万元,成为整个行业薪资最高的职位之一。
人工智能研发人员人均工资达到28.87万元,高于整体研发人员和新能源研发人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产普工岗位正被不断优化。2024年汽车行业直产人员继续保持流出态势,离职率14.5%高于入职率10.4%。
这一结构性变化揭示了汽车行业正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转变。
新势力车企考虑将员工部分现金薪资转为股票,背后是严峻的现金压力。
以奔驰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营业总收入为663亿欧元,同比下滑8.6%;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55.8%,仅为27亿欧元。
中国自主品牌也在积极利用股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工具。科力远新能源公司在2025年10月向12名激励对象授予500.00万份股票期权。广汽集团更早推出的第四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不超过3,200人授予23,400万份股票期权。
不同于传统车企的股权激励,新势力车企将现金薪资直接转为股票的作法,更像是一种应对现金压力的被动选择。
在裁员降薪的行业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个历史性转折是:自主品牌乘用车板块人均工资首次超越合资品牌。2024年,自主乘用车板块人均工资达17.8万元,同比增长了7.7%,超过合资乘用车板块的17.4万元。
这一变化反映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上已逐渐缩小与合资品牌的差距。
和泰汽车在2025年1月宣布全员固定薪資增加10%,累计三年来所有员工固定薪資增幅高达30%。这一案例表明,在行业寒冬中仍不乏业绩亮眼的企业逆势加薪。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汽车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性调整仍将继续深化。随着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应用愈发广泛,直接减少了对普通操作工的需求。未来“技术蓝领”将替代直产普工成为制造主力。
研发人才,特别是软件和新能源领域的人才,仍将是企业争夺的焦点。小鹏汽车年初推出6000人的招聘计划,半年后又新增2000人编制,大量岗位投向AI大模型等前沿方向。
奔驰一边裁员,一边却在智能驾驶、本土化车型开发等领域扩招。这种有减有增的人才策略,代表了行业的大趋势。
汽车产业这场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调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裁员降薪”范畴。当奔驰一边裁员3万人,一边在北京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当 Rivian 一边裁员,一边加紧研发4.5万美元的R2 SUV,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行业的衰退,而是一个时代转型的阵痛。
未来的汽车企业,不再只是制造工厂,而是科技平台+智能制造的复合体;未来的汽车人才,不再只是工程师和工人,而是软硬件结合的技术专家。
那个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了,但站着创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议
网友热议
@雷芝能Mine(IP京):
现金换股票,表面是共渡难关,实则是公司现金流紧张的明显信号。员工到手的钱少了,股票能否变现还是未知数,这就是变相降薪啊!
@LucasTony(IP沪):
作为同行,我们公司也在悄悄优化。研发岗确实还在招人,但要求高了很多。现在车企不缺普通工程师,缺的是AI、大模型这些高端人才。
@邹健国1984(IP粤):
从资本角度看,这是企业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员工的典型做法。股票未来价值不确定,而员工当下的生活质量却实实在在地下降了。
@美泽Liar(IP鄂):
P4及以上,就是针对中层管理者。这波操作很聪明,既缓解现金压力,又绑定了核心团队。不过自愿参加还好,强制的话就吃相难看了。
@辉哥储棱(IPGRE):
车企这么难吗?但我看新车还是一辆接一辆地出啊。如果真的普遍降薪,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有点担心。
@唐哲哲TangZhe(IPGRE):
这种现金+股票的薪酬结构在互联网公司很常见,现在蔓延到汽车行业了。未来复合型薪酬会成为常态,员工也要适应这种变化。

最后一条,
一学就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