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后备箱,你是否发现越来越多新车找不到备胎?车企美其名曰 “空间优化”“轻量化设计”,真相却是一场关乎成本与利润的博弈。
十年前,全尺寸备胎是标配,如今却成了高端车专属。罪魁祸首是补胎液和防爆胎,但前者只能应急,后者价格是普通轮胎的 2 倍,爆胎后仍需低速行驶到维修点。更讽刺的是,取消备胎后省下的空间,被用来放置成本更低的充电设备。
车企算盘打得精:一条备胎采购成本 200-500 元,每辆车减重 10kg 能降低 0.1L 油耗。以年销百万辆计算,光备胎就能省下数亿元。但消费者却要承担更高风险,荒郊野外爆胎,叫一次救援的费用就可能超过备胎本身。
当 “科技进步” 成了减配借口,我们不禁要问:车企省掉的只是备胎,还是对安全的敬畏?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