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车从家到公司,大概十公里不到(这段先按下不表),途中的风吹得车窗边发出轻微的噪音,我注意到天也开始亮了点。迎面而来的感觉,就是哈弗大狗PLUS在这个家用+越野的新架构上,的确走得更稳了。
我记得去年那个朋友在他的小城市买的某国产SUV,跑得还挺溜。那会儿我还在想:这车到底能不能在野外极限点待得住?反正我一眼就能看出,大狗PLUS虽然整体线条硬朗,但细节上不再那么硬派到极端。它用那半封闭格栅、厚厚的包围,还有外露的铆钉,给我一种随时准备出发的硬气感,但仔细看,又没那种工具箱般死硬。设计师把越野感变成一种生活的方式了,就像穿运动鞋去爬山,不是去进行极限挑战,而是想走得踏实一点。
数字我也猜了个大概。外观长宽高都比以前大了点,长多了85毫米,宽多了不少,轴距增加72毫米,给人一种车子变宽敞了,空间感更足的错觉(估算/体感,数据也看了官方),车内的实际体验确实感觉更舒服。坐进去,虽然没特意测量,座椅的包裹性比之前更厚重,有点像是在铺一层软垫,开长途没那么累。
这让我想到一个疑问:现在很多人都说越野车要硬核,但大狗PLUS这次看上去,更像是越野式的家用车,是不是失去了点原汁原味的硬核味?我自己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我猜,也许硬件没想搞那么极端,反倒是软件和场景体验更专业。比方说,车机系统上配的Phone OS 3,比之前明显更流畅,信息交互也更人性化。开开车,知道这些背后,可能设计师在做场景化闭环——不只是跑山的场景考虑了,家庭、长途、甚至偶尔出点野都覆盖了。
我倒是想问,真的去越野,会用上那些辅助功能吗?好像还得看车的硬件硬不硬。软件可以帮忙规避一些错误操作,但在极端环境下,差速锁、五连杆悬架、底盘保护这些,才是真正的硬核。你觉得,一个家庭用的越野车,要不要带点机械武器在里头?我个人偏向那种,硬件如果够可靠,软件带点智商也没坏事,但机械保障不够,还是得靠硬件硬实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之前拍的越野场地。那次测车,满载的状态,还有些泥土溅到轮拱上。想象一下:如果这车用家庭化的设计,是真的能应付得了吗?我猜,也许绝大部分家庭用户,根本用不上极限脱困的功能,反正普遍的越野难题都能靠软件应付。那是不是意味着它的机械架构只够应付日常而非极限操作?(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动力部分。这次哈弗提供多样性的动力方案,1.5T、2.0T,以及混动。你会不会问,动力差多少?我自个儿觉得,1.5T那点135千瓦、扭矩275牛•米,日常足够,而且匹配7挡双离合,赶高速、加个油,顺畅感还行。2.0T更猛点,功率175千瓦,扭矩够用,配9挡变速箱,感觉是为性能在准备。现在很多人担心的是油耗和成本,假设百公里油耗7升,每升7块,油钱大概0.49元每公里(粗算),其实还算挺心理安慰的。
至于电混:我不知道实际续航,但据说纯电还在105到200公里区间。那一场家庭周末出游的场景,电动部分能帮忙节省不少油钱。这是不是代表,现在的应用逻辑变了?不再只是"插两桶油"那么简单,而是用场景驱动的配置。问一下:要是满载状态下,动力会不会打个折扣?我猜大概率会,毕竟硬件都没专门为超载设计。
说一说我最在意的:产品的多场景闭环做得挺扎实的,从座舱到外观细节,从越野信息到储物空间,哈弗尝试把野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点我觉得挺难得,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把越野车变得那么生活化。这里面,技术和细节的沉淀,可能才是看得见的差别。用户在选车时报,真的能搞懂这些差别吗?配置那么多,他是不是会迷失在你要的,是不是都包进去的这个疑问里?毕竟,差速锁、快充这些选装,高端车型才能配,全看预算。
我心里忍不住问:在你们心里,越野到底多硬?是真的要那个极限挑战,还是就拿个场景玩玩就行了?反正我觉得,大狗PLUS已经在家用+越野的平衡点上做得很中庸,又不至于跑遍野都汗颜。它把越野感变成一个标签,也变成一种日常可接受的生活方式。
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猜测:很多时候,越野车硬不硬不是机械的硬件最重要。像我一个朋友说的:你买个好点的底盘,普通的乡村路都能不打滑。也许,最终答题的还是怎么用心去调教那辆车。有没有可能,现在的越野车,硬件都差不多,真正的差别就是软件调教和场景设计?(这不一定对,但我觉得有一定的合理性)
说到这,我得承认,自己对极限越野的理解,也许就是一种想象的极端。普通家庭用车,拼的其实不是跑得多快,也不是硬件多硬。是能不能用出来那点‘硬’的感觉,而这,可能就得看用户的场景和心态了。
你们觉得呢?这车如果在你的生活场景中,真的能陪你滚野,还是只是个能野,关键时候就应付一下的半路车?我真搞不清楚,关键还是每天坐在车里看到那些细节——像座椅、储物格,那个50W无线充电,你会不会用得顺手?还是只觉得麻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