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保时捷中国展厅出现戏剧性一幕:一边是911、Taycan等车型被抢购至溢价15%,另一边却是全国经销商集体向德国总部发出"最后通牒"。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折射出这个豪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深层危机。
一、销量断崖:从"销冠"到"拖油瓶"
最新数据显示,保时捷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仅21,302辆,同比暴跌28%,创下入华20年来最大跌幅。更严峻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下滑——2023年降幅15%,2024年扩大至28%,2025年趋势仍未扭转。曾经贡献全球30%销量的中国市场,如今已滑落至北美、欧洲之后的第三位。
核心败因:
"区别对待"埋雷:2022年"电动转向柱减配门"事件中,欧美车主获现金补偿,中国车主仅得2300元代金券,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定价策略失灵:Macan燃油版经销商报价腰斩至35.8万,Taycan实际成交价跌破60万,价格体系崩塌;
智电化滞后:纯电车型占比不足17%,智能座舱体验被蔚来ET7、仰望U8等国产车型碾压。
二、渠道崩盘:经销商"起义"与关店潮
5月底,新丰泰、百得利等经销商集团联合发难,要求德国总部补偿单车1-4个点的销售亏损。据内部数据,65%经销商暂停提车,唐山、义乌等地4S店直接关停。
矛盾焦点:
压库之痛:为完成总部指标,经销商亏本卖车(Taycan单车亏10万,卡宴亏5万);
渠道过剩:2022-2024年经销商数量从136家增至150家,单店年销量却从689辆锐减至300辆。
保时捷中国最终以高管换血(新任CEO潘励驰上任)和N+6裁员方案暂平风波,但渠道信任已现裂痕。
三、绝地求生:战略大调整与本土化豪赌
面对困局,保时捷正启动"史上最激进"转型:
技术补课:与地平线合作研发智驾系统,上海研发中心专攻中国专属车机;
产品革新:2026年推出中国特供版纯电Macan,续航提升至700km+;
模式变革:试点"直营+代理"混合制,降低经销商库存压力。
行业启示:
豪车品牌"躺着赚钱"时代终结,必须重构"技术溢价"逻辑;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50万+市场的崛起,正改写豪华车竞争规则。
保时捷的困境警示所有跨国车企:当中国市场从"利润奶牛"变成"创新考场",唯有放下傲慢、深度本土化,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时刻"的牺牲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