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车,承载着万千期待,却在发布会上让市场瞬间蒸发掉半个比亚迪的市值,这究竟是何等的操作?
没错,说的就是特斯拉最近这出“减配风波”。
不到4万美元的“新款”一亮相,投资者们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消费者更是满脸问号。
说好的下一代车型呢?
怎么只剩下一堆“缩水版”的Model Y和Model 3?
这配置减的,简直是让人心凉透了。
你敢信?
方向盘和外后视镜都回归了手动调节,后排加热、座椅通风,这些曾经是舒适的代名词,现在却成了“选配”的奢侈品。
全景天幕?
那是什么?
扬声器直接砍掉五分之一,电池也跟着“瘦身”,动力自然也就不那么“澎湃”了。
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那曾经引以为傲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像“自动转向”(Autosteer)这种负责车道居中和顺畅变道的绝技,竟然被直接“请”出了平价版。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啥都稀奇,而特斯拉这次,仿佛是把大观园里的精致摆设,换成了粗糙的土坯房,还美其名曰“返璞归真”。
笔者在此不得不问一句:马斯克先生,您这是玩哪一出?
过去两年,您不止一次描绘过3万美元以下全新平台的“Model 2”蓝图,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平价救世主”,多少家庭的梦想之车。
根据北美汽车市场的消费规律,价格每降低一万美金,销量就能翻番,这条新产品线,无疑是一条通往更广阔市场的增长曲线。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更是把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将未来的辉煌都寄托在这款车上。
结果呢?
期待中的“大招”变成了“缩水版”,这巨大的预期落差,比我上次网购的商品实物与图片差距还要大!
这种“减配换低价”的策略,在传统汽车巨头如丰田、大众、宝马那里,早已是玩了几十年的“老套路”。
如今,特斯拉也步入了这一行列,这是否意味着,曾经那个以颠覆者姿态出现的科技公司,也开始走上“常规化”的道路?
要知道,特斯拉的市值高达1.44万亿美元,是丰田的5.5倍。
这份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科技公司”的标签,而非传统车企的属性。
当创新驱动的引擎熄火,仅仅依靠“配置游戏”来吸引消费者,那么,它赖以生存的估值基础,岂不是要动摇?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次的定价策略,似乎并未真正触及消费者的“心巴”。
表面上看,3.699万美元比以往便宜,但实际体感却不然。
回想2023年,美国联邦政府曾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新能源车补贴,这使得许多消费者在9月30日补贴截止前,以更低的价格购入Model 3(实际到手约3.45万美元)。
如今,新款车型虽然标价降低,但补贴消失,实际到手价反而比过去更高。
这种“名义降价,实际涨价”的错觉,无疑让消费者心里打了退堂鼓。
正如古语所云,“画饼充饥”,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漂亮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产品本身的问题,更是直击特斯拉的“软肋”。
特斯拉之所以能从一众车企中脱颖而出,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先进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和强大的电子电气架构,是那种能带来“解放双手”未来感的智能体验。
而如今,平价版直接舍弃了“自动转向”功能,这无异于“釜底抽薪”,让特斯拉沦为一辆普通的电动车。
对比之下,国内的新势力们正上演着“增配不加价”,甚至“增配降价”的内卷大战,特斯拉的这一步,显得格格不入。
笔者认为,马斯克此番“减配”之举,或许是利润率压力的体现。
2025年二季度,特斯拉17.2%的毛利率,与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盈利能力相比,确实显得不够“亮眼”。
在创新动力减弱的背景下,特斯拉面临着被资本市场重新估值的风险。
当我看到特斯拉如今的境遇,不禁想起“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的特斯拉,是电动汽车界的“弄潮儿”,是无数人心中的首选。
然而,随着中国新势力的迅猛发展,特斯拉的领先优势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在美国市场补贴退坡、产品更新迭代缓慢的当下,如果一年内特斯拉仍未能推出具有颠覆性的新产品,那么,它的市场地位和资本估值,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这艘曾经的“科技巨舰”,还能否乘风破浪,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