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开车都变得有点奢侈——不是我夸张,说实话,续航焦虑在大电池车型上还挺明显。拿智己LS6来说吧。是的,去年销量快4万台,年中预售订单已经破5万,意味着它在圈里的热度几乎不用我多说。
我记得有次跟售后师傅聊天,他随口说:这车的电池寿命比我想象中要稳。其实我也没想过,新能源车的电池,发展到这个水平,跟传统燃油车比,像是个越用越耐的老友,真掌握了日常维护的诀窍。你会注意到,估算下来,52kWh的小电池版本CLTC续航能跑超14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大电池版续航还能再晃出个150公里,至少我觉得是这样——这数字不同估算,样本少,别太较真。
换句话说,-我觉得,智己LS6平衡还算不错。你不能一台车靠多大的电池就一定能跑多远,但比起说续航匹配不到现实的老说法,我觉得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特别是用的800V快充平台,充电15分钟就能再跑500公里,有点超乎想象(其实这也是假设条件下的估算,毕竟实际操作中,环境有影响)——而这些,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技术用在车里像是开了新眼。
不过很多配置党关心的还是驾驶体验,比如底盘。刚好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拍的相册里有一张,照片不是特别清楚,但可以看到轮胎尺寸标20英寸,顶配Upgrade版本是21英寸花瓣轮圈,各种运动感十足的细节。这让我想到,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弯支撑感稍弱,和极氪001后驱那样偏运动的底盘比起来,显得更柔和。这是不是个舒适取胜,运动还欠火候的套路?我也不太确定,但这个感觉我能用生活比喻来描述——就像穿高跟鞋和平底鞋:高跟鞋更有范,但跑步就更吃力。
啊对了,刚刚说到续航,您会觉得百公里油耗0.06升是不是略嫌虚高?我猜——(这段不细想,不一定准)可能是一种实验室数据,实际开没那么省油,但在这个价位、这个技术下,能算出这个数字,说明技术确实碾压很多对手。
我还想问问,你觉得豪华这块,纯靠数码大屏和材质堆砌就够了?我发现新款内饰变化挺大:车门木纹饰板换了新样,布局更规整,中岛不再有坡度,手机还能放得更稳点。这空间利用,其实也算科技感一部分吧。前排带通风、按摩,后排空间还不错,后座靠背可调,腰部空间足够,头顶一拳多……我想,怎么,开个商务会都不怕子弹卡在天花板上了。
价格也得看——预售20多万就能上到5米左右的大五座SUV。这要跟合资的新能源相比,难不成真没话说?我挺怀疑这个直接用量化说法的——感觉技术流车型,价格还能低到这个水平,可不常见。你会不会觉得,这其实也是产业链的博弈——国产品牌在供应链和研发上让博弈变得更激烈,价格其实是拼的。
哦,说到配件或体验——我记得有人评论过:这车的后排冰箱和遮阳帘,真是贴心。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最细节的设计,就是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例如,那个冰箱,其实我一直觉得,车里要是有个冰箱,夏天就像带着冰箱出门,少了点焦虑。
嗯,漫无目的的自问自答:这车到底是不是性价比爆表的?我觉得——对30万以内的中大型SUV,似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技术+配置+续航的平衡。你觉得呢?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个车给技术控提供了多少未来感——IM OS系统反应流畅不?或许厂家可以再优化一些语音识别的细节,但整体来说,还算还挺智慧。
其实我也在想,未来除了续航、配置,还会不会出现车型之间的差距慢慢缩小?特斯拉的自研技术可能会逐步被打磨得更好,或者国内某些新品牌突然蹦出来。这也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有点扯远),像智己这样,能用技术感打动人的,估计还得看它怎么持续给用户带来一份新鲜感。
哦,对了,临场小计算:如果一辆智己LS6全系最低配版,按油耗0.23升/百公里算,20万块钱能跑多少公里?百公里油费大概合0.23/100乘以(假设7元一升)—这是13.8兆。但实际上,全电驱,电费便宜一些。充电成本,粗算每度电0.6元左右,跑650公里的电量大概是60度,成本36元。比起油钱,那省得一批。
车内那块大屏幕和中控布局,确实让我觉得未来感扑面而来。前几天跟朋友聊天,他说:这车硬件看起来挺科幻,但真用起来,感觉还蛮温馨的。于是我就顺着话题问:你会为了这份温馨,选择放弃那点运动感吗?还是说,像我一样,既喜欢科技,也偶尔幻想开个炮弹车谋划未来?这反正我也想不明白。
我觉得最打动我的,还是它的细节——那个备用空间、智能座舱、甚至车门的那点科技感调节,都是我能直接摸到、用得到、能看到的暖心设计。你说,这样的车,未来还能走多远?还是说,这只是一场短暂的科技梦?
(这段我没细想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