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改装被主流车企“收编”:是“共创”还是“枷锁”?

当上汽大众ID.3 GTX套件款带着“赛博闪电”车衣和GT尾翼在聚光灯下登场,当丰田GR、长城坦克、吉利领克等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官方改装件”或“共创平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汽车改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主流车企“收编”。政策松绑的春风,本应给野性生长的改装丛林“添绿”,也催生了一条由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主导的“共创”新流水线。

当汽车改装被主流车企“收编”:是“共创”还是“枷锁”?-有驾

一、 菜单式个性:效率与同质化的双刃剑

上汽大众在全国铺设的200家定制中心,连同其APP上的“改装”专区,构建了一套高效、标准化的工业级改装服务体系。从改色膜的色卡库到轮毂的型录选择,这种“菜单勾选”模式无疑大幅降低了消费者接触合规改装的门槛,承诺的快速交付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节奏。然而,其内核是工业生产的逻辑——将个性化拆解为标准化组件的排列组合。

对比市场上活跃的第三方改装品牌和独立改装店,官改方案在色彩的大胆实验(如渐变、特殊荧光色)、材料的先锋应用(如碳纤维纹理创新、特殊涂层)、以及完全打破原车框架的创意造型上,存在天然的保守性。官改的“个性”边界,往往由车企的供应链管理、品控标准、法规风险预判以及“品牌调性”所严格框定。结果可能是:消费者拥有了比原厂基础款更多的选择,却依然在车企预设的“安全区”内打转,与改装文化核心的“无界创造”精神渐行渐远。

当汽车改装被主流车企“收编”:是“共创”还是“枷锁”?-有驾

二、 话语权转移:认证体系下的市场重构与生态挤压

车企的“官改”绝非孤立行为。它伴随着一套强大的“原厂认证”话语体系——VW Original、Toyota GR Parts、Tank Customization等标识,不仅意味着(理论上)更可靠的匹配度和工艺,更捆绑着诱人的原厂质保承诺。这无形中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条“品质鄙视链”,将未获认证的第三方改装件(即使质量优异)置于信任劣势。

长远看,这种趋势可能深刻重构改装市场格局。大型OEM凭借其规模、渠道和品牌背书优势,强势切入改装后市场,挤压独立改装店和中小型改装品牌的生存空间。后者或被推向法规更模糊的“灰色地带”,或被迫寻求与车企合作成为其供应链一环,失去独立性和创意主导权。最终,一个由车企主导的、高度中心化的“改装生态闭环”可能形成,多样性被削弱。

当汽车改装被主流车企“收编”:是“共创”还是“枷锁”?-有驾

三、 平权幻象?当选择自由遭遇消费规则

车企宣传的“平权改装梦”值得深思。将“平权”等同于“能以官方价格买到官方套件”,是否过于简化?真正的改装自由,应包含选择改装什么(不限于车企提供的选项)、选择谁来改装(非强制官方渠道)、以及选择承担何种风险与责任(在法规框架内)的多重维度。

官改的便利性背后,是另一种形式的“引导”甚至“规则”。车企APP社区里精心筛选的“志同道合”者交流、算法推荐的热门官改方案,营造出一种“这样改才正确/酷炫”的氛围。当ID.3 GTX套件成为社交媒体的“爆款”,其独特性便迅速消解,官改目录中看似丰富的轮毂样式组合,最终也可能导向“千车一面”的新同质化景观——无非是从一种标准款,换成了另一种更炫的“标准改装款”。

当汽车改装被主流车企“收编”:是“共创”还是“枷锁”?-有驾

张观评说:警惕个性,捍卫共创土壤

据有关消息称,政策松绑为汽车文化注入活力,也承认OEM在推动合规化、提升工艺标准和普及基础个性化服务上的积极作用。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官改”浪潮蕴含着将个性化纳入工业化生产体系、重塑甚至收编改装文化的巨大能量。

汽车改装文化的繁荣,需要多元生态的共生。政策制定者在构建安全标准框架时,关键在于建立“包容性监管”思维。核心目标应是设定明确的安全底线(如灯光、制动、排放、结构强度要求),而非一刀切地限定改装形式和创意边界。可借鉴德国TÜV技术监督协会的认证模式:在严格的安全测试基础上,允许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改装件和独立改装工坊合法存在,为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参考美国SEMA( Specialty Equipment Market Association)协会与监管机构的长期协作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参与标准制定,及时吸纳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成果,确保法规既能保障道路安全,又能为健康、活跃的改装文化保留充分的呼吸空间。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官改”一家独大,真正培育出百花齐放的中国汽车改装生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