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那款中型SUV的价格,最近直接从40.5万的高点,一下子掉到了19万多,这事儿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这可不是什么正常的市场调整,简直就是价格跳水。
我一个哥们儿,上个月才高高兴兴把车提回来,还在朋友圈显摆新车的方向盘呢,结果没过几天就看到了这个消息。
据说他当时气得直拍大腿,感觉自己成了最大的冤种,好不容易攒的钱,一转眼就没了一半。
你想想这感觉,就好比你刚按市价买了一只股票,第二天它就直接腰斩了,那种后悔和郁闷,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隔壁老王花你一半的钱,就能买到跟你一模一样的车,这事放谁身上都得堵得慌。
不过你别以为这是宝马突然想通了,要走亲民路线。
说白了,这是整个汽车行业被逼得没法子了,特别是燃油车这一块,正被新能源车围着打。
真正的狠角色,是那些新能源品牌。
比亚迪、理想、问界,这几个名字现在就像狼一样,冲进了原来豪华品牌的地盘。
它们不光是把价格给打下来了,更重要的是,它们把买车的规矩都给改了。
以前咱们买车,图的是啥?
牌子硬,发动机好,开着爽。
现在呢?
好多人进店里,第一句话问的可能是:“这车能自己停进去不?”,“那个大屏幕反应快不快?”,“充满电到底能跑多远?”你看,大家关心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
时代真的变了。
当理想L8用超大空间、空气悬架和一车人都能玩得开心的智能屏幕,把“家庭用车”玩明白了;当问界靠着华为的技术,把智能驾驶和手机联动体验做到了极致,宝马还在那儿强调自己的“德国血统”和“驾驶乐趣”,这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当然,说句公道话,这台降价的宝马SUV本身还是挺不错的。
2.0T发动机配上经典的8AT变速箱,这套动力你只要一脚油门下去,那种稳重厚实的德国车感觉马上就来了,告诉你这还是一台正经的宝马。
它的底盘调得也很有水平,方向盘指哪打哪,转弯的时候车身很稳,一点不飘。
那种纯粹的驾驶感,确实不是现在很多新品牌靠堆一堆屏幕就能做出来的。
车里的配置也跟上了,大尺寸的仪表盘和中控屏,配上最新的iDrive 8.5系统,用起来很顺,再加上哈曼卡顿的音响,开起来还是很有感觉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当价格降到19万这个份上,它以前最值钱的东西——那个蓝天白云标的光环,就被冲淡了好多。
以前你花40万买个宝马,买的不光是车,还有一种面子,是朋友圈里别人的一句羡慕。
现在呢,马路上到处都是打折下来的宝马,那种独一份的优越感就没了。
品牌带来的价值感打了对折,你把车开出去,别人可能还会问一句:“你这是19万买的那款吧?”这就多少有点没劲了。
买车的人心里犯嘀咕,卖车的4S店更是难受。
年底厂家为了完成销售任务,拼命给经销商压库存,车卖不出去就拿不到厂家的补贴。
经销商为了把车卖掉换钱回来,只能赔本赚吆喝。
我认识一个卖车的就私下跟我说,现在卖一台亏一台,真快撑不住了。
你看,从厂家到经销商,大家都在硬撑着。
说到底,这场价格混战的根本原因,还是宝马在电动车这块儿走得有点慢了。
它也出了像iX3、iX这样的纯电车,但是价格定得太高,续航和智能方面又比不过国内的新能源对手。
你琢磨一下,一个人手里有30万,他能买到配置顶满、空间巨大、全家都说好的理想L8,那他为啥还要去选一个续航短一截、充电还慢的纯电宝马呢?
市场是很现实的,大家都会用钱投票。
所以说,这次燃油SUV这么狠地降价,与其说是主动进攻,不如说是燃油车在做最后的抵抗。
它用价格换销量,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电动化转型争取点时间和资金。
车还是那台车,尺寸不小,空间够用,那个标志性的前脸和大灯,看着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但是,当它的价格已经跟国产顶配的新能源车差不多的时候,你心里就难免会打个问号。
这到底是捡了个大便宜,还是接了个不好处理的盘?
是趁现在赶紧入手一台经典的燃油车,还是扭头去看看旁边新势力又发布了什么新玩意儿?
这个问题,恐怕每个想买车的人,都得自己好好想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