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梅赛德斯配置了一台电视、一部电话、一台迷你冰箱和一台收音机,在当时可以说是汽车界的高科技代表了!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1965年春天,当戴姆勒-奔驰的工程师把一台10英寸电视塞进汽车后排座椅下面的时候,全世界都惊讶了。

那时候普通人家连电视都买不起,这家德国公司却要在车里装电视、电话、冰箱。

更让人感叹的是,这套设备的价格足够买下两辆普通汽车了。

弗里德里希·盖格看着这套Fidelity Unit,心里琢磨着一个问题:到底是要造车,还是要造移动的家?

更值得关注的还在后面。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1965年,梅赛德斯配置了一台电视、一部电话、一台迷你冰箱和一台收音机,在当时可以说是汽车界的高科技代表了!-有驾

01

弗里德里希·盖格这个57岁的工程师,1965年年初接到一个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任务。

公司高层说要在新款W108轿车里装一套集成设备,包括电视、电话、冰箱还有收音机。

盖格当时就想问一句:这个方案真的可行吗?

1965年的德国,普通家庭有台收音机就算奢侈了,电视更是稀罕物。全德国有电视的家庭还不多见,你现在要往车里装?

这不是烧钱,这是对技术的挑战。

可是订单来了,盖格还得硬着头皮干。毕竟他从1933年进公司开始,设计过500K、540K跑车,还有后来名震天下的300SL鸥翼门,在公司地位摆在那儿。

但这回真不一样,以前设计的都是车,这回要设计的是移动客厅。

公司给的理由很简单:富豪们需要在路上也能享受家里的便利。听新闻、打电话、喝冷饮,一样都不能少。

盖格翻了翻技术要求,脑袋都大了。电视要黑白10英寸,电话要支持长途拨号,冰箱要保持4摄氏度,收音机要覆盖中短波FM。

最关键的是,这些东西得全塞进一个不到50厘米的盒子里,还不能影响汽车性能。

02

弗里德里希·盖格这人不是一般人。

1907年苏森镇出生,那地方就是典型的德国乡村,家家户户都是手艺人。盖格小时候跟着木匠师父学手艺,双手练得老茧厚实,对精密加工有种天生的感觉。

20年代中期,这小子不甘心一辈子当木匠,跑去慕尼黑上大学。专攻设计工程,每天泡在机械图纸堆里,琢磨怎么让钢铁变成艺术品。

1929年刚毕业,盖格随后在其他地方积累了四年实战经验。1933年4月,戴姆勒-奔驰向他抛出橄榄枝,把他弄到了特殊车辆部门。

这一去就是37年,盖格在奔驰从小工程师混到首席设计师。

1954年那款300SL鸥翼门一出来,盖格的名字就在汽车界响了。直喷引擎加上开创性的管状车架结构,技术含量爆表,开创了跑车设计的新时代。

到1960年代初,盖格已经升到首席设计师,手下管着整个造型部门。W108项目就是他职业生涯的又一个挑战,但这回挑战有点过分了。

每天审图纸、改设计,追求实用和美观的平衡。盖格的风格就是功能第一,美观第二,从来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

可这回不一样,客户要的就是新奇。

03

Blaupunkt公司接到这个订单的时候,工程师们都觉得德国人勇于创新。

要在50厘米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的盒子里,塞进电视、电话、冰箱、收音机四套设备。听起来就像是要在火柴盒里装飞机引擎。

技术难题一大堆。

首先是供电问题。汽车12伏电源带动这些设备,功耗控制要精确到每瓦特。电视最耗电,压缩机冰箱其次,稍微算错就能把发动机拖垮。

然后是防震。汽车在路上颠簸,这些精密设备得能抗得住。电视显像管最脆弱,稍微震一下就花屏,Blaupunkt工程师专门设计了减震支架。

最让人头疼的是信号干扰。

发动机点火系统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电视和收音机接收。电话信号更麻烦,1965年还没有手机,车载电话得通过特殊的无线基站连接到公共电话网。

Blaupunkt工程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折腾了大半年。电视用10英寸黑白显像管,外加金属屏蔽罩防干扰。电话是按键拨号式,线缆拉到仪表盘位置。

冰箱最复杂,容量5升,内置压缩机,还得保证噪音低于30分贝。收音机倒是相对简单,中波短波FM都覆盖,扬声器嵌在车门面板里。

整套设备组装完成,重量接近25公斤,比一台家用吸尘器还重。

04

这套Fidelity Unit不是随便哪辆车都能装的。

只有250SE和300SE这两款顶级车型才有资格,相当于现在的奔驰S级顶配。车价本身就贵得离谱,再加上这套设备,总价能顶普通工人2年半的收入。

安装过程更是复杂。设备固定在后排座椅下方,电源线从发动机舱引过来,避免干扰燃油喷射系统。信号线布局要重新设计,不能影响车身强度。

工厂投产前,技术团队反复测试电路稳定性。雨天信号干扰、高温环境下的散热、低温启动时的功耗控制,每个细节都得考虑到。

德国人的较真劲儿在这个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盖格亲自监督首批样车组装,看着工人小心翼翼地把设备装进车里。电视屏幕调试、电话拨号测试、冰箱制冷效果检查,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价格确实贵得离谱。单独这套Fidelity Unit就要8000马克,足够买下两辆大众甲壳虫。加上250SE基础车价,总共要花掉普通工人2年半的全部收入。

但还是有人买,而且还不少。

首批少量设备年底交付,买家全是欧洲的银行家、工业巨头、贵族老爷。他们买这车不是为了实用,就图个新鲜感和炫耀的资本。

开着这种车在乡间公路上,后排乘客看着黑白电视新闻,用车载电话约饭局,从冰箱里拿出冰镇香槟,收音机播着古典音乐。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前卫。

05

1965年底,首批少量配置车交付后,盖格以为会迎来赞美声一片。

毕竟德国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摆在那儿,花了这么多精力和成本,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才对。

买家也都是欧洲顶级富豪,银行家、工业巨头、贵族世家,见过大世面的人,应该能理解这套设备的价值。

头几个星期确实风平浪静。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这个"汽车界的革命性创举",各大汽车杂志都在讨论奔驰这步棋下得有多妙。

英国《汽车运动》杂志写道:"德国人再一次证明了他们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统治地位。"

法国《现代汽车》说:"这套Fidelity Unit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了移动的奢华住所。"

盖格还挺得意,觉得这回算是成功了。

可好景不长,第一批用户反馈陆续寄到了公司。盖格原本期待的是感谢信和赞美,结果打开第一封信,里面的内容就让他开始心慌。

巴伐利亚某银行董事长写道:电视信号极不稳定,稍微开快点就花屏严重,根本看不清画面。

奥地利工业家抱怨:冰箱噪音太大,严重影响车内谈话,制冷效果也不理想。

更让人不解的是比利时某贵族的投诉:整套设备耗电量巨大,明显感觉发动机动力不足,高速行驶时尤其明显。

一封接一封的投诉信,盖格的心越来越沉。

最让他感到挑战的是法国某富商的反馈:开了不到一个月,电话系统就彻底罢工,在隧道里完全没信号,平时通话质量也很差,还不如下车找电话亭。

盖格拿着这些投诉信,整个人都不好了。花了一年多时间,投入了巨大精力和成本,结果交付的产品问题一大堆。

更糟糕的是,消息开始在富豪圈子里传播。

原本排队等车的客户开始犹豫,有人直接取消了订单。媒体风向也开始转变,开始质疑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盖格意识到,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整个Fidelity Unit项目可能要彻底陷入困境。而且这还会影响到W108车型的整体声誉,甚至可能拖累整个奔驰品牌。

就在盖格最头疼的时候,公司高层找到了他。老板的话很直接:要么彻底解决技术问题,要么停止这个项目。

06

盖格拿到这些用户反馈后,立马召集了紧急会议。

参会的除了奔驰的技术团队,还有Blaupunkt的首席工程师。大家围着会议桌,把所有投诉问题列了个清单。

问题比想象的更严重。

电视信号不稳定是最大的毛病。车速超过80公里每小时,显像管就开始花屏,根本看不清画面。原因是车载天线设计有缺陷,高速行驶时风阻影响信号接收。

电话系统的问题更复杂。1965年的车载电话技术还很原始,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在隧道、山区或者城市高楼密集区,经常出现信号中断。而且通话质量很差,杂音大到影响正常交流。

冰箱问题最让人头疼。

原设计的压缩机为了节省空间,采用了高转速设计,结果噪音控制不住。5升容量看起来不小,但制冷效果达不到预期的4摄氏度,夏天只能降到10度左右。

最让人意外的是整体功耗问题。四套设备同时工作,耗电量接近500瓦,相当于车载电器总功耗的一半。发动机负荷明显增加,油耗上升不说,动力输出也受影响。

Blaupunkt工程师承认设计时考虑不周,主要是没想到实际使用环境这么复杂。实验室测试和真实路况差距太大,很多问题在量产前根本发现不了。

盖格当时就火了。

这可是奔驰的招牌项目,技术问题这么多,不仅影响了公司名声,还可能影响整个W108车系的销量。更重要的是,这些买车的都是欧洲顶级富豪,得罪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开了整整4个小时,最后定下了紧急返工方案。所有技术问题必须在3个月内解决,已售出的少量车免费召回升级。

这意味着前期投入的几百万马克基本打了水漂。

07

技术攻关从1966年1月开始,盖格把这当成了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战。

电视信号问题最先解决。Blaupunkt重新设计了车载天线系统,采用多天线阵列布局,在车顶、后窗、侧窗都安装了信号接收装置。还加装了信号放大器和稳定器,确保高速行驶时画面清晰。

电话系统改动更大。工程师们为它配备了信号中继器,扩大了覆盖范围。通话质量改善明显,杂音降低了80%以上。

冰箱改造最复杂。

压缩机完全重新设计,采用低转速大扭矩方案,噪音控制在25分贝以下。制冷系统优化后,能稳定保持4摄氏度,夏天高温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

功耗控制是最大的技术突破。工程师重新设计了电源管理系统,采用智能分配技术。不常用的设备可以自动待机,根据发动机负荷动态调整各设备功耗。

整个技术攻关花了6个月时间,投入了原预算3倍的研发费用。但效果确实立竿见影,所有技术问题基本解决。

1966年夏天,改进版的Fidelity Unit开始重新投产。

盖格亲自试乘了第一批改进车型,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跑了200公里测试。电视信号稳定,画面清晰,电话通话质量良好,冰箱制冷效果理想。

更重要的是,发动机动力输出恢复正常,油耗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套设备终于达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

已购车的少量客户陆续收到了免费升级通知。大部分人对奔驰的诚意表示认可,毕竟能免费解决所有技术问题,这种服务态度在当时很罕见。

08

技术问题解决后,市场反应开始逆转。

欧洲媒体重新关注这个项目,这回的报道基调完全不同了。《汽车周刊》称赞:"德国工程师用半年时间证明了什么叫精益求精。"

更关键的是,订单开始涌来。

英国贵族圈对这套设备特别感兴趣。伦敦一位公爵订了3辆,说要在乡间庄园和伦敦市区之间往返时使用。苏格兰威士忌大亨一口气订了5辆,准备用于商务接待。

法国的情况更夸张。巴黎某银行家族订了10辆,理由是要在家族各个分支机构之间建立"移动办公系统"。

意大利富豪们也不甘示弱。米兰的纺织业巨头、罗马的房地产大亨,都成了Fidelity Unit的忠实客户。

竞争对手开始坐不住了。

宝马内部开始研究类似的配置方案,捷豹也在秘密开发车载娱乐系统。但技术难度摆在那儿,短期内很难追上奔驰的水平。

美国市场的反应更有意思。《汽车与驾驶员》杂志刊登了长篇报道,标题是"德国人的创新"。文章既有赞美也有质疑,但无论如何,知名度是彻底打开了。

洛杉矶的好莱坞明星开始询问购买渠道,纽约的华尔街金融家也表示了兴趣。虽然当时奔驰在美国的销售网络还不完善,但需求已经开始显现。

盖格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从技术挑战到市场成功,这个项目证明了德国工程师的韧性和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汽车电子化的先河,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类似的品牌价值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发酵。奔驰成了"汽车技术创新"的代名词,这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竞争对手想要追赶,但技术门槛摆在那儿。即使投入巨资研发,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奔驰的水平。这种技术领先带来的竞争优势,远比单个项目的盈亏更重要。

1970年盖格退休的时候,Fidelity Unit项目已经被公认为汽车工业史上的里程碑。

虽然这套设备总共只生产了少量,但它开创的汽车电子化趋势,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11

1972年W108停产时,Fidelity Unit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

7年生产周期里,这套设备总共生产了少量,装配在最顶级的280SE和300SEL等豪华车型上。每套设备的售价从最初的8000马克涨到了12000马克,但即使这样,项目整体还是亏损的。

大部分车主后来都把设备拆掉了。

主要原因是维护成本太高。电视显像管容易损坏,电话系统需要定期调试,冰箱压缩机的维修更换费用惊人。一套设备一年的维护费用就要2000马克,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3个月的工资。

到1980年代,正常使用的车辆非常稀少。大部分都被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家收藏,作为汽车工业史的见证。

但这个项目的历史意义无法否认。它首次将电视、电话、冰箱、收音机集成到汽车内部,开创了车载娱乐系统的先河。

今天的汽车电子技术,都能找到当年Fidelity Unit的影子。

车载导航、蓝牙电话、车载冰箱、多媒体娱乐系统,这些现代汽车的标准配置,在概念上都可以追溯到1965年的那个创新项目。

技术路线虽然不同,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让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的生活空间。

盖格当年的那个疑问"到底是要造车,还是要造移动的家",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个预言。现代豪华车的配置清单,已经和家庭客厅没什么区别了。

更重要的是,Fidelity Unit项目确立了奔驰在汽车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

这种技术声誉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奔驰最宝贵的品牌资产。无论是自动驾驶、电动化,还是智能网联,奔驰总是走在行业前列,这种传统就是从1965年的那个创新项目开始的。

虽然当年投入不菲,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奔驰历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Wikipedia Friedrich Geiger条目】【Mercedes-Benz W108/W109技术资料】【Historical Images Facebook关于1965年Fidelity Unit的记录】【Blaupunkt汽车音响历史资料】,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