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海街头一辆理想MEGA突然自燃,浓烟滚滚中,车主踉跄下车,手机刚拍下画面,车身已燃成空壳。七天后,理想汽车主动召回11411辆同批次车辆。不是等监管发话,不是等舆论发酵,而是自己掀开底牌:冷却液防腐不足,可能引发热失控。
这是一次由单一起火事件触发的系统性排查,最终锁定在动力电池与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风险。理想明确排除电芯异常,将问题归于材料缺陷,并宣布免费更换冷却液、电池与电控系统。更关键的是,公司通过云端预警提前识别潜在渗漏,用Ecall主动联系用户。CEO李想说:“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
高速扩张的背面,往往藏着质量的裂缝。理想用五年突破百万交付,L6车型上市一个半月即下线两万台,常州工厂每40秒产出一辆车。为保障供应,它自建电驱厂、合资研发碳化硅模块、推动60%零部件就近配套。这套高效体系支撑了销量奇迹,却也在2024年暴露出L7后电机异响、前电机啸叫、空悬故障等零星投诉。虽未形成召回,但工艺一致性之压,已悄然浮现。
对比同行,理想的这次召回显得格外不同。小鹏P7+因转向系统隐患被媒体曝光后才被动召回,此前甚至要求车主签保密协议;蔚来多年维持“零召回”纪录,实则多以个案维修替代公开行动;唯有特斯拉和理想选择主动出击。但特斯拉依赖OTA快速迭代,理想面对的却是硬件级缺陷——这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更换成本和品牌声誉的短期损伤。
可正是这种“不等”的决断,划出了企业责任的分水岭。它没有把风险留给概率,没有把判断交给时间,而是用一场自我揭短,把安全底线焊死在用户生命之上。这不是完美的质量胜利,而是一次清醒的危机管理:当速度与质量失衡时,选择向责任低头,恰恰是成熟企业的开始。
召回不是终点,而是质量文化的试金石。真正值得期待的,不是理想能否继续高速增长,而是这一次的“主动”,能否成为下一次的“常态”。
安全从无侥幸,责任不容归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