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真相:小米SU7召回风波与智能汽车监管困境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OTA升级。而是被监管机构调查后被迫采取的行动。2025年9月,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7万辆SU7标准版。数字惊人。争议更大。
为何L2级辅助驾驶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召回?问题出在极端场景识别上。当车辆开启高速领航辅助时。对某些特殊路况反应不够及时。驾驶员若未能及时干预。潜在碰撞风险随之而来。这不是小问题。这是安全问题。
召回与常规OTA的本质区别正在于此。一个是强制。一个是自愿。一个关乎安全缺陷。一个侧重功能优化。小米将此次行动称为“例行OTA升级”。但召回备案编号中的“S”代表安全缺陷。“I”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一切都明明白白。
智能汽车时代。传统召回制度正面临挑战。过去。召回意味着返厂维修。更换零件。现在。只需一次远程升级。十几分钟。问题解决。但“召回”二字带来的心理冲击依然强烈。有人称赞小米的透明负责。也有人质疑用词过于吓人。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SU7标准版没有配备激光雷达。仅依靠摄像头感知环境。硬件不足。软件来补。但算法成熟需要时间。更需要数据。小米SU7交付仅一年多。积累远远不够。这次召回。某种程度上是技术追赶必须付出的代价。
行业早有先例。特斯拉、小鹏都曾因软件问题发起OTA召回。但许多车企选择淡化处理。称之为“系统优化”或“功能更新”。小米严格按规矩备案召回。合规。却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这是智能汽车成长中的烦恼。
对车主而言。真正重要的是风险可控、解决及时。此次召回针对的是极端场景。日常使用中风险极低。升级过程简便快捷。不影响正常用车。只要保持驾驶注意力。安全就有保障。
监管规则需要与时俱进。“软件定义汽车”时代需要新的监管语言。当OTA成为常态。如何界定安全缺陷?如何平衡透明度与公众认知?这不仅关乎小米。更关乎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真相往往比表象复杂。这次召回事件。既暴露了新兴车企的技术短板。也展现了行业转型期的制度摩擦。但最终。透明负责远比华丽话术重要。车轮上的真相。永远向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