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2025年了,我一场新车发布会都没看完过。
是的,小米也不例外。硬要说的话,雷老师第一场封神之战算是看了,从那以后,所有的,我说的是所有的车企发布会,都成了我电子榨菜里的边角料,听个响就行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最近这些车企跟打了鸡血一样,一场接一场,一个PPT接一个PPT,那个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竞争上岗,竞选下一个太阳。
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不完,根本看不完。但又好像,看了和没看也没啥区别,没看好像也全看了。因为配方已经固化成了某种不可名状的宗教仪式,充满了赛博时代的陈腐气息。
一个西装革履、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的中年男人,一个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PPT,一张能连续输出两小时的嘴,构成了一场发布会的核心铁三角。
这个仪式是有流程的。
开场,必须给你上高度,升华主题。我们为什么造车?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星辰大海,为了解决交通的终极矛盾。讲得那叫一个荡气回肠,好像下一秒他就要背着电池包飞升了,直接快进到星际穿越。
然后,就是画大饼,画一个比宇宙还大的饼。我们要造什么样的车?一辆完美的车,一辆既要又要还要的车,一辆能让你在车里打坐修仙的车。这时候,各种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就跟不要钱一样往外扔,什么域控制器、什么智能底盘、什么乾坤架构,三体人看了都得从坟里气活过来,质问ETO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最后,给你看点他想让你看的。几个精心挑选的参数,几个友商的“对比”,几个一辈子可能也用不上一次的“亮点”。如果实在没啥能打的,那就给你画第二个饼,叫期货。我们将在XX年内,实现XXXX的史诗级功能,到时候友商的骨灰都给你扬了。
你发现没有?一场汽车发布会的重点,从来都不是汽车。
是那个发言人,是他今天穿的什么牌子的鞋,是他有没有在发布会上突然情绪失控,是他说了哪句“暴论”能瞬间引爆热搜。他们卯足了劲,想要通过金句或者掀桌子式的发言,在你的脑子里植入一个记忆锚点。前几年流行“XX万内最好”,现在不了,现在流行比惨。
“我们真的很难”、“我们被友商恶意中伤”、“这个行业太卷了”,通过卖惨来换取你的共情。这招就叫“典中典之弱者表演”。
但观众又不傻。你觉得卷,那你倒是掀桌子啊?技术干上来,价格打下去,不就行了?哦,又不想掀桌子,又想站着把钱挣了,还想让大家为你鼓掌,哪有这么好的事。这就像修仙小说里,一个资质平平的修士,天天抱怨别人都有神器,自己只有一把破木剑,但他就是不肯去跳崖或者钻山洞,指望机缘自己长腿跑过来。
所以我越看越没劲。一开始觉得新鲜,现在只觉得味同嚼蜡。有的车企更是重量级,一款车给你开两个发布会,先来一场技术发布会,把牛吹上天;再来一场上市发布会,把价格藏到地心。
我真的会谢。
就为了最后五分钟那个价格,我得先忍受两个小时的电子符咒轰炸。这和我多加了两个小时的班有什么区别?拜托,我在公司吃的饼已经够多了,多到可以开一家全国连锁的饼店了,为什么下班回家,还要被按着头再吃一个画在PPT上的饼?
这不就是耍流氓吗?!
当然,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想法可能比较偏激。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发布会就是一场盛大的朝圣。
我见过那种场面。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挤在经销商门店里,像看世界杯决赛一样看着屏幕。每公布一个参数,现场就爆发出一阵欢呼,仿佛自家孩子考上了清华。当最后价格揭晓时,那种狂喜、那种呐喊、那种“我们又赢了”的激动,足以让任何一个路人感到震撼。
这时候,车是什么?产品是什么?不重要了。那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图腾。他们欢呼的,是自己眼光的胜利,是自己信仰的再次被印证。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这和追星有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自我感动加氪金支持。就像奔驰,它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发动机吗?是底盘吗?都不是,是那个三叉星徽。那个标,就是一种玄学,一种信仰。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同理,你跟一个特斯拉的拥趸聊内饰和公差,他会觉得你不懂科技的浪漫。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跟车没关系。
所以,车企的发布会,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提纯仪式。把路人熬走,把信徒喂饱,大家各取所需。
但问题是,这个模式正在被玩坏。
以前传统油车时代,发布会好歹重点是车。车会开上展台,360度旋转,让你看看腰线,看看轮毂,看看不同颜色的实车漆面。重点是那个铁疙瘩。现在呢?重点是那个喋喋不休的人。车,只是他宏大叙事里的一个点缀。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发布会比作修仙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修仙好歹是真的拿命在拼,这帮人只是在拼谁的脸皮厚。
有的车企一场发布会爆火,车型畅销,立刻引来一群人模仿。但底层逻辑就错了。有没有可能,人家畅销,不是因为发布会开得好,而是因为就算他不开这个会,车也照样不愁卖?
你以为苹果是靠发布会和PPT才畅销全球的吗?你以为特斯拉靠的是马斯克的单口相声吗?人家直接官网更新,价格一上,不照样卖爆。
这就是品牌玄学到了极致,已经不需要教堂了,信徒自己会创造神迹。
而我们的大多数车企,还在沉迷于用顶配的参数和配置去吹牛。顶配吹不动了怎么办?别急,拿还没落地的概念技术继续吹。什么固态电池,什么飞行汽车,什么L5自动驾驶,一个个都跟雷电法王杨永信附体一样,给你电得外焦里嫩,让你相信未来已来。
这套逻辑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你实验室里跑一百万公里自动驾驶,不如一个开着老头乐的大爷在路口的一次鬼探头。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技术的终极考验,是算法无法理解的混沌。
更可气的是,没技术突破也就罢了,有的车连价格诚意都没有。现在的定价,已经没有惊喜了,成了一道数学题。没有大电池,就比预售价低一万;有大电池,就比老版本贵一到两万;有华为那套金钟罩铁布衫,就再加一万。公式都给你了,自己算。
很少有车企真的敢掀桌子。
因为当下的市场不是存量竞争,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第一个掀桌子的,往往不是终结者,而是给后来者垫刀的。你把价格打到地板,觉得能把对手憋死,结果对手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说我们不吃饭了,我们直接吃席。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讲真,昨天晚上点的麻辣烫外卖就很难吃,现在的商家也越来越没诚意了。)
所以,造车跟做人一样,不是喊口号,不是比谁的PPT做得更炫酷。最后还是要回到那个铁疙瘩本身。
品质拉上去,价格有点诚意,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消费者不傻,真的不傻。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大家要脚踏实地,对吗?
错了。
最后的结论是,在这个发疯的时代,谁先不装了,摊牌了,用最流氓的方式去干最极致的事,谁才有可能活下来。
产品力?那是你进疯人院的门票。
能不能活,得看你够不够颠。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