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支撑源自何处?

想象一下,在繁忙的早晚高峰中,驾驶一辆宽大的MPV穿梭于车流之间——车身庞大、视野盲区多,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走钢丝”般的紧张状态。然而,当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后,这一场景被彻底颠覆:它不仅让“大块头”灵活起舞,更以硬核技术重新定义了智能出行的边界。那么,这套系统背后的技术支撑究竟源自何处?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云端“超强大脑”:海量数据训练出极致决策力

华为乾崑系统的核心在于 WEWA世界引擎架构。这一架构通过云端模拟无数极端场景,完成了累计 6亿公里 的仿真测试(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5万圈)和超 1000倍密度 的虚拟训练。例如:

- 暴雨积水路面、陌生城市环岛等传统系统易“懵圈”的场景,系统早已在云端“脑补”过解决方案。

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支撑源自何处?-有驾

- 车端行为模型(WA) 将摄像头、雷达信息快速转化为统一“语言”,决策速度提升 50%。红灯变绿灯时,车辆响应几乎无延迟;前车减速时,变道判断精准到让老司机赞叹。

更惊艳的是 MoE多专家系统——面对大雪封路、深夜低光照等“特殊关卡”,专项模型立即启动,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二、“透视眼”级感知: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的强强联合

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支撑源自何处?-有驾

MPV的视野盲区曾是安全痛点,而乾崑系列通过 192线固态激光雷达 实现了突破:

- 垂直视角比普通传感器宽2倍,低矮障碍物识别精度 提升5倍。普通车辆如同“戴模糊眼镜”,它却像装上显微镜,连排水沟盖板的缝隙都清晰可辨。

- 舱内激光视觉融合技术 能识别 30cm高的小物件。即便车速达100km/h,系统也能瞬间刹停突然出现的玩具车或宠物。

配合 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对同一目标的感知信息量暴增 3倍,静态障碍物识别率拉满,真正实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支撑源自何处?-有驾

三、无图化全域智驾:从高速到窄巷的“全场景通吃”

传统辅助驾驶常被诟病为“偏科生”——高速表现优异,进城后却“抓瞎”。而乾崑系列的 无图化全域智驾 打破了这一局限:

- 不依赖高精地图更新,自主规划跨省高速、城市拥堵路段甚至老城区窄巷路线,如同配备“24小时在线活地图”。

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支撑源自何处?-有驾

- 全球首发机场泊车代驾功能 在广州白云机场落地:用户下车后,车辆自主巡航 2公里 寻找车位(误差 <5厘米);返程时精准抵达接机口,解决“找车难”痛点。支持 160多种泊车场景,斜列车位、异形车位轻松应对。

四、未来已来:技术迭代与用户价值

华为乾崑系统已进化至 ADS 4.0,云端学习能力再升级,可高强度训练“行人突然蹿出”“无保护左转”等高风险场景。车端则通过多传感器实时掌握环境变化,确保安全性与适应性双提升。

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支撑源自何处?-有驾

实际用户数据 印证了其可靠性:

- 累计辅助驾驶里程 31.73亿公里,规避潜在碰撞 超200万次。

- 雨天AEB刹停距离比竞品短 3米,侧向可避让锥桶,后向倒车遇儿童穿行能紧急刹停。

结语:当硬核技术赋能“大块头”

传祺向往 M8 乾崑系列与华为乾崑系统的组合,证明了“没有难搞的车型,只有不够硬核的技术”。它将MPV的智能驾驶推至新高度——从云端训练到无图智驾,从激光雷达到防碰撞系统,每一项技术都在为“轻松出行”写下注脚。未来,开车或许真能如“刷手机”般简单,而这一切,始于今天对技术的极致探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