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行业里都在聊宁德时代刚通过新国标的钠离子电池。有点匪夷所思的是,这事一大早我听到同事说:你知道吗?他们说新标快要落实了,钠电池直接破门而入。我当时还在打哈欠,一边想,别说落实快了,早在去年我就感觉宁德这货推进得比我想象的还快。
我记得去年那个展会现场,宁德的负责人说:钠电池量产快,明年就会有大批车型用上。当时还觉得他们太乐观了点。结果半年后,钠新电池居然真的开始发货,甚至已经在解放这个重卡上试水。这是不是太快了点?我估算了一下,如果用普通电动车大概每公里电耗在0.15度(估算数据少),钠新续航在500km,那每次充满电成本在20元左右。大概算下来,一个月跑个2000公里,能源成本差不多就400元左右。这比起传统锂电池还便宜不少。
我试想像一下。你开一辆装了钠电池的车,极寒环境下还能跑?这太现实了。之前碰到一位修理工,他说:冬天刹车、油门反应都没变。我心里一阵感慨,难怪这次新规把钠离子列入安全范畴,也不奇怪。这种电池材料不像锂那么易起火爆炸,本质安全的技术门槛,真的挺技术向上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钠新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一种刻意的品牌策略?还是暗示他们用的钠离子更新一点点?反正我只觉得,名字挺直白,跟金刚石一样硬。
我还记得去年他们发布会那次,现场有人问:钠新电池会不会比锂的续航坑人多?答复是能做到极端温度环境下续航不变。那会我直觉是吹牛,不过现在看,是真的能做到。这就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假设我去黑龙江,零下二三十度,车还能飘然如春天——是不是比之前的电池更靠谱?
你觉得冬季用在北方的小车,那问题大不大?我觉得不会。毕竟,官方数据显示:钠新电池在零下40℃还能保持90%的电量,这是很直观、很直白的数据。而且峰值5C的快充能在十分钟内补满70%左右,给我一种随充随走的感觉。实际上,这个秒充成了我心里的一把刀,能减轻冬天的焦虑。
有个细节我没想过:到底这种钠电池,研发出来的效率会有多高?真能普及?我猜也许在工艺上还会卡壳,比如材料的纯度、制造的难度,这些都像做菜用的盐、油一样,简单还是复杂,要看师傅手艺。而且,整个供应链也得跟得上——如果欧洲、美国这些地儿还用不上,咱们这边也就看个新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他们在那份资料里提到,钠新配合智能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测电池状态,避免盲充或盲用。这个功能其实挺关键的,像给车装了眼睛。毕竟,很多车祸都是电池死火,安全才是硬指标。
现在我在搞不懂的是,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到底会是怎样——跟锂比,价格能降到哪?我猜,目前大规模量产还在调试阶段,成本可能会比锂电池高些,但随着技术成熟,价格会逐步逼近甚至低于现有锂电。
再说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未来这个钠电池会不会真成为主流?我其实有点疑虑。毕竟,技术再新,再快,也不能忽略产业链大规模迁移的问题。现在主流的模型都用锂电池,转型得需要时间。而且,钠离子哪天要出新技术,或者干脆跳过这个阶段,谁知道?
一想起车厂那些慢性子,我就觉得——他们要不要会觉得新东东出得太快,跟晒娃似的,让大伙一时还适应不过来?反正我看,现在钠新出货都在快车道上了,很难不让人心里发毛。
说回极端环境,我心里还在琢磨,:假如用在坦克上?那不就更稳了?我知道,这可能是我脑洞大开,但想象中,那装载钠电池的坦克,开到东北雪原上,点火顺畅得像春天的早晨。
哎,话又说回来。真别小看极寒对电池的考验。你觉得现在的车用电池,能保证在零下40°还能跑出这样的续航?我有点怀疑,除非他们在电池设计上把冬天考虑进去。
好啦,没细想过太多的未来会不会变得更好,但我觉得,至少,宁德这个动作挺敲打骨头的:主动出击,冲刺极寒、低资源依赖的市场,不止是在技术创新,更像是在赌全国性基础设施的未来。
(这段先按下不表)假如钠电池真的大规模普及了,那……碳排放是不是也会更低?我挺喜欢想到这一点。
到了我还得问一句,这个钠新能不能真的抗得住市场变化?人又都喜欢新鲜,电池用得顺心,车型用得久,这安全性真不是光说。你们觉得,下一次买车,要不要考虑换装钠电池这个选项?没准,还真得 catch up 一下——毕竟,现在连坦克都能用了,要不,其实未来的汽车和战车差不了多少了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