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和沃尔沃到底啥关系?2025年复盘:从18亿收购到技术共享,3大合作成果改变中国车市

2025年3月,沃尔沃汽车发布2024年全球销量报告:全年销量62.3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28%,而搭载与吉利联合研发的SEA浩瀚纯电平台的车型(如沃尔沃EX30),占其纯电销量的65%;同期吉利汽车集团销量突破300万辆,旗下领克、极氪等品牌车型,因采用沃尔沃同源的安全技术与动力总成,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32%。这组数据背后,是吉利与沃尔沃从2010年“蛇吞象”收购,到如今深度协同的15年合作历程。

很多消费者至今困惑: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是不是就“吞并”了这个瑞典品牌?实际上,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的是“沃尔沃轿车业务”(不含商用车、工程机械等沃尔沃集团核心业务),且收购后始终保持沃尔沃的独立运营——瑞典哥德堡总部保留研发决策权,品牌定位仍主打高端市场。15年来,两者走出了“不只是收购,更是技术互补、市场协同”的独特路径:联合开发CMA、SEA等模块化架构,共享安全技术与新能源研发资源,既让吉利快速掌握高端造车技术,也让沃尔沃借助吉利的中国市场渠道与资金,实现销量与技术的双重突破。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车型案例与行业数据,从“收购背景-合作模式-技术成果-2025年新动态”四个维度,拆解吉利与沃尔沃的真实关系,帮你理清“谁是谁的谁”,看懂中国车企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典范。

吉利和沃尔沃到底啥关系?2025年复盘:从18亿收购到技术共享,3大合作成果改变中国车市-有驾

一、2010年的“蛇吞象”:吉利为何要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

2010年3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吉利与福特汽车正式签署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现金+票据的方式,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包括沃尔沃品牌、知识产权、哥德堡研发中心、比利时与中国成都的生产基地。这桩交易在当时引发全球汽车行业震动——彼时的吉利,2009年销量刚突破32万辆,主打10万元以下经济型轿车(如吉利金刚、自由舰);而沃尔沃轿车业务虽因2008年金融危机亏损,但仍是全球知名的高端品牌,2009年销量43.5万辆,安全技术(如三点式安全带、CitySafety)享誉全球。

为什么是吉利收购沃尔沃?背后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现实需求:

1.沃尔沃的“困境”:需要资金与市场破局

2000年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后,始终未能解决品牌定位模糊与盈利问题——既想与宝马、奔驰竞争高端市场,又受限于福特的技术平台,产品缺乏差异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福特自身陷入亏损,计划出售非核心品牌,沃尔沃轿车业务成为“弃子”。更关键的是,沃尔沃当时在中国市场表现疲软,2009年销量仅1.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3.4%,急需一个熟悉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帮其打开增长空间。

2.吉利的“野心”:借收购突破技术与品牌天花板

2000年后,吉利靠经济型轿车快速占领市场,但面临两个瓶颈:一是技术短板,缺乏高端车型研发能力,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性能落后于合资品牌;二是品牌低端化,消费者对吉利的印象停留在“便宜车”,难以向15万元以上市场突破。创始人李书福曾公开表示:“吉利要造高端车,靠自主研发至少需要10年,收购沃尔沃能让我们直接获得百年车企的技术积累。”

当时行业内质疑声四起:“吉利能不能管好沃尔沃?”“会不会把沃尔沃的技术‘榨干’后弃之不顾?”但李书福给出了“三个承诺”:不转移沃尔沃总部,不改变沃尔沃的高端定位,不干预沃尔沃的日常运营——这三个承诺,为后来15年的稳定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收购后不“吞并”:沃尔沃的独立与吉利的“取经”

很多人以为“收购=吞并”,但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从一开始就走了“独立运营+协同发展”的路线。2010-2020年的“磨合期”里,两者的分工非常清晰:沃尔沃负责保持高端品牌调性与核心技术研发,吉利则学习沃尔沃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标准,同时为沃尔沃提供中国市场支持。

1.沃尔沃的“独立权”:研发、生产、品牌全自主

收购后,沃尔沃轿车业务成立独立的“沃尔沃汽车集团”,总部仍在瑞典哥德堡,保留原有的研发团队(约3000名工程师)与管理层。核心决策如车型规划、技术研发、定价策略,均由沃尔沃瑞典团队自主决定,吉利不直接干预。例如:

2015年推出的沃尔沃XC90,基于沃尔沃全新SPA架构研发,从设计到调校全程由哥德堡研发中心主导,未采用任何吉利的技术;

2020年沃尔沃宣布“全面电动化”战略,计划2030年成为纯电品牌,这一决策也是沃尔沃根据全球市场趋势制定,吉利仅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独立运营”保障了沃尔沃的品牌价值——2025年,沃尔沃的品牌定位仍高于吉利,主力车型售价在30-80万元,与宝马、奔驰同属豪华品牌阵营,而吉利主力车型在5-20万元,两者形成“高低搭配”,避免内部竞争。

2.吉利的“取经之路”:从质量体系到技术标准

吉利没有“直接拿”沃尔沃的技术,而是通过“派人学习+联合项目”的方式,逐步吸收沃尔沃的造车经验。2010-2015年,吉利先后派遣500多名工程师、管理人员到沃尔沃哥德堡研发中心、比利时工厂学习,重点掌握三个核心能力:

质量管理体系:沃尔沃的“零缺陷”生产标准,被引入吉利宁波、杭州工厂,2015年吉利车型的投诉率较2010年下降62%,车身焊接精度从±0.8mm提升至±0.5mm;

安全技术研发:吉利工程师参与沃尔沃的安全碰撞测试项目,学习“笼式车身”“侧碰防护”等设计理念,2016年吉利博瑞成为首款获得C-NCAP五星安全评级的自主中高端轿车;

模块化平台开发:沃尔沃的SPA架构(适用于中大型车)研发经验,为后来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CMA架构打下基础。

2015年,吉利推出首款高端车型博瑞,虽然未直接使用沃尔沃的技术,但从车身设计、内饰做工到安全配置,都能看到沃尔沃的影子——这款车上市后月销量突破3000辆,成为吉利高端化的“敲门砖”,也证明了“取经”的成果。

吉利和沃尔沃到底啥关系?2025年复盘:从18亿收购到技术共享,3大合作成果改变中国车市-有驾

三、15年合作核心:技术共享的“双赢”,2025年车型案例为证

如果说2010-2015年是“学习期”,2016年后吉利与沃尔沃进入“深度协同期”,核心是“联合研发、技术共享、成本共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MA架构、SEA浩瀚纯电平台两大模块化架构,以及安全技术的双向赋能——这些合作成果,在2025年的在售车型中仍能清晰看到。

1.CMA架构:1+1>2的模块化奇迹

2016年,吉利与沃尔沃共同投资成立“中欧汽车技术中心(CEVT)”,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联合研发面向紧凑型、中型车的CMA(CompactModularArchitecture)模块化架构。这种架构的核心优势是“灵活兼容”——同一架构可衍生出轿车、SUV、跨界车等不同车型,且能适配燃油、混动、插电混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研发成本比单独开发降低30%。

2025年,基于CMA架构的车型已成为双方的“销量主力”:

沃尔沃侧:XC40、S60、V60等车型均基于CMA架构打造,其中XC402024年全球销量12.5万辆,占沃尔沃总销量的20%。北京车主王先生2025年3月购买的XC40B5版本,搭载与吉利联合调校的2.0T发动机+48V轻混系统,“动力平顺,油耗比老款低1.2L/百公里,而且安全配置和进口版一样全”;

吉利侧:领克01、03、05,吉利星越L、星瑞等车型均基于CMA架构研发。2024年吉利星越L销量突破28万辆,其中搭载2.0T发动机的版本,采用与沃尔沃XC40同源的动力总成,最大功率190马力,“很多消费者就是冲‘沃尔沃技术’来的”,某吉利4S店销售经理2025年5月表示。

CMA架构的成功,不仅让沃尔沃降低了研发成本,更让吉利快速切入15-25万元高端市场——领克品牌2024年销量突破35万辆,成为中国品牌中高端市场的“标杆”。

2.SEA浩瀚平台:新能源时代的“联合突围”

2020年,吉利发布纯电专属的SEA浩瀚平台,这一平台同样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定位“高端智能纯电架构”,可覆盖从A0级到D级的所有纯电车型,支持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四轮驱动三种驱动形式,最大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2025年,SEA平台已成为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武器”:

沃尔沃侧:纯电SUVEX30、EX90均基于SEA平台打造,其中EX302024年全球销量8.2万辆,起售价27.98万元,比同级别宝马iX1便宜5万元。上海车主李女士2025年4月购买EX30,“看中它的安全配置——标配CitySafety城市安全系统,还有沃尔沃的电池安全技术,而且空间比想象中大,适合家用”;

吉利侧:极氪001、007,吉利银河E8等车型基于SEA平台研发,其中极氪0012024年销量14.3万辆,搭载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电池管理系统,“冬季续航衰减比同级别纯电车少10%”,某极氪车主2025年2月反馈。

更关键的是,SEA平台实现了“技术反哺”——沃尔沃通过这一平台,快速补齐纯电车型的研发短板,而吉利则借助沃尔沃的安全技术,提升了纯电车型的品牌信任度。2024年,沃尔沃纯电车型销量18.7万辆,同比增长45%;吉利纯电车型销量82万辆,同比增长38%,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协同效应显著。

3.安全技术的“双向赋能”:沃尔沃的“安全基因”融入吉利

安全是沃尔沃的核心标签,而这一优势也通过合作,逐步赋能给吉利品牌:

被动安全:吉利高端车型(如星越L、极氪001)采用与沃尔沃同源的“笼式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过70%,其中热成型钢占比达30%,在C-NCAP碰撞测试中均获得五星评级;

主动安全:沃尔沃的CitySafety城市安全系统(含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行人识别),下放至吉利星越L、领克09等车型,2024年数据显示,搭载该系统的吉利车型,追尾事故发生率比未搭载车型低42%;

电池安全:沃尔沃的“电池包防护技术”(如底部防撞梁、电芯隔热层),应用于吉利银河L7、极氪007等混动/纯电车型,2024年吉利新能源车型的电池故障投诉率仅0.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反过来,吉利在电池成本控制与中国市场用户需求的理解,也帮助沃尔沃优化安全配置——例如沃尔沃EX30针对中国市场,增加了“后排儿童安全座椅接口提醒”功能,这一需求来自吉利对中国家庭用户的调研。

四、2025年新动态:从“技术共享”到“全球协同”

2025年,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不再局限于技术研发,而是扩展到“供应链共享、市场协同、碳中和合作”三个新维度,应对全球汽车行业的转型挑战。

1.供应链共享:降低成本,应对“价格战”

2025年1月,吉利与沃尔沃宣布成立“联合采购中心”,共同采购电池、芯片、轮胎等核心零部件,采购规模超过1000亿元。通过规模化采购,双方零部件成本降低8-12%:

电池方面,联合采购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单价较单独采购降低10%,应用于沃尔沃EX30与吉利银河E5车型;

芯片方面,联合与高通、联发科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障智能驾驶芯片的稳定供应,避免“芯片短缺”影响生产。

这一举措在2025年汽车行业“价格战”中尤为关键——沃尔沃EX302025年推出的入门版,价格较2024年下调1.8万元;吉利星越L混动版价格下调1.2万元,仍保持盈利,正是得益于供应链成本的降低。

2.市场协同:吉利帮沃尔沃“下沉”,沃尔沃带吉利“出海”

中国市场是双方协同的“核心战场”:2025年,沃尔沃借助吉利的经销商网络,在三四线城市新增32家门店,弥补此前“高端品牌下沉不足”的短板,1-5月沃尔沃在三四线城市的销量同比增长25%;而吉利则通过沃尔沃的进口渠道,将极氪001、领克09等车型引入欧洲市场,2024年吉利高端车型欧洲销量突破5万辆,其中沃尔沃的售后网络提供了维修支持。

2025年4月,沃尔沃与吉利联合在印尼成立“东南亚研发中心”,针对东南亚市场研发右舵纯电车型,计划2026年推出基于SEA平台的小型纯电SUV,由吉利印尼工厂生产,沃尔沃负责欧洲与东南亚市场销售——这是双方首次在全球新兴市场开展“产销协同”。

3.碳中和合作:联合应对环保法规

2025年3月,欧盟出台“2035年禁售燃油车”新规,沃尔沃与吉利宣布“联合碳中和计划”:

共享新能源技术,加速纯电车型研发,计划2027年双方纯电车型占比均超过50%;

联合建设“绿色工厂”,吉利成都工厂与沃尔沃成都工厂共享太阳能发电系统,2025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30%,2030年实现100%;

共同研发“可持续材料”,如沃尔沃EX90的内饰采用吉利研发的“竹纤维环保面料”,替代传统皮革,减少碳排放。

五、常见误区澄清:这3个“误解”该纠正了

15年来,消费者对吉利与沃尔沃的关系仍有不少误解,结合2025年的最新情况,澄清3个核心误区:

误区1:“吉利收购了整个沃尔沃集团”

真相:吉利2010年收购的是“沃尔沃轿车业务”(VolvoCars),而沃尔沃集团(VolvoGroup)是独立的上市公司,主营商用车(卡车、客车)、工程机械、船舶发动机等业务,与吉利没有股权关系。2025年,沃尔沃集团的全球营收仍超过400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用车制造商,与吉利的合作仅限于偶尔的技术交流(如商用车电动化)。

误区2:“沃尔沃的技术已经被吉利‘用完了’,现在靠吉利‘输血’”

真相:沃尔沃仍保持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2024年沃尔沃研发投入达68亿欧元,占营收的6.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例如2025年推出的沃尔沃EX90,搭载的“Luminar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系统,是沃尔沃独立与Luminar公司合作研发,未依赖吉利技术;而吉利的高端车型(如极氪001FR),也有自主研发的“四电机驱动系统”,双方是“技术互补”而非“单方面依赖”。

误区3:“买吉利就是买‘便宜沃尔沃’,两者没区别”

真相:吉利与沃尔沃的品牌定位、目标用户完全不同。沃尔沃主打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用户更看重安全、豪华、环保;吉利主打5-20万元市场,用户更看重性价比、空间、配置。即使是基于同一架构的车型(如沃尔沃XC40与吉利星越L),在底盘调校、内饰材质、安全配置上仍有差距——XC40的底盘采用更多铝合金部件,内饰用真皮材质,标配空气悬架;星越L则用钢制底盘、仿皮内饰,空气悬架为选装,两者定位清晰区分。

吉利和沃尔沃到底啥关系?2025年复盘:从18亿收购到技术共享,3大合作成果改变中国车市-有驾

六、结语:15年合作的启示——中国车企与国际品牌的“共赢范本”

吉利与沃尔沃的15年合作,打破了“收购=吞并”“技术=垄断”的传统思维,走出了一条“尊重独立、技术共享、协同共赢”的新路:对吉利而言,通过合作快速掌握高端造车技术,实现从“经济型品牌”到“全球汽车集团”的跨越(2024年吉利集团全球销量300万辆,排名全球第9);对沃尔沃而言,借助吉利的中国市场与资金支持,摆脱了被福特“边缘化”的困境,成为全球豪华品牌中电动化转型最快的品牌之一。

2025年的汽车行业,正面临新能源、智能化的转型浪潮,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模式,为中国车企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合作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各取所长、互补短板”——中国车企有市场、有成本控制能力,国际品牌有技术、有品牌积淀,两者结合,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未来,随着SEA平台在更多车型上的应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进一步协同,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还将深化。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合作带来的直接好处是: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搭载高端技术的车型——无论是追求安全豪华的沃尔沃车主,还是看重性价比的吉利车主,都能在这场合作中受益。

如果你对吉利与沃尔沃的车型有疑问,或者想了解某款车的技术细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