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里,展馆外的路灯把每一道裂纹都勾勒得分明。
广州车展前夜,212越野车的营销团队像散落棋子,在各自的格子间里敲击键盘。
楼道尽头的办公室,咖啡还没凉透,一份“解除劳动合同”通知静静地躺在打印机上。
李然的微信朋友圈,醒目的“睡到自然醒”,像一场临时休止符,为这场骤然的组织更迭,写下最后的个人注脚。
如果你是他,关上门后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懊恼、释然,还是像他说的,终于不用做牛马?
这不是一场平静的交接仪式。
212越野车团队管理能力不足、人员流动频繁、合同结算混乱、财经纪律失守……这一系列“罪状”,以官方通报的方式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争议还在发酵:一辆212 T01,外展爬坡失败,侧翻,A柱变形。
视频反复传播,安全性被质疑,品牌形象摇摇欲坠。
此刻,谁也无法证明李然的离职与那场事故有直接因果,但每个知情人都心照不宣:事故之后,品牌中心的调整,似乎不是巧合。
作为旁观者,我们习惯把故事分成两条线:一边是组织内部的人事风暴,另一边是产品在市场与公众眼前的意外失误。
前者有纸面证据,后者有可回放的视频。
212越野车,历史悠久却新生,品牌独立刚满一年,团队换血却如此紧急,未免让人疑问,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无奈,还是营销体系的补课?
212品牌的来头不小。
60年前的北京吉普212,曾是国产越野车的符号。
如今,以独立品牌发力,靠“经典传承+创新升级”,准备在越野车市场里重新排兵布阵。
李然主导的品牌形象梳理、市场传播、跨界高铁联动、川藏线寻路、硬派越野课……一系列营销动作,确实让212的名字重回公众视野。
但营销故事可以短暂点燃兴趣,产品本身却终究要接受路面的检验。
今年前十月,销量1.3万余辆,主推212 T01,价格13.99万—18.88万元。
数字不算耀眼,但对于新品牌来说,还算“开门红”。
然而,一场事故让所有的美好宣传戛然而止。
侧翻、A柱变形,让“硬派越野”的底气变得尴尬。
此时,北汽集团第一时间声明切割关系:“与212无任何股权或产权,售后不负责。”山东魏桥集团内部人士则道破真相:“魏桥全资收购了北京汽车制造厂,212越野车是我们的汽车板块。”所有的品牌光环,一夜之间回到合同和产权关系的现实泥潭。
“你以为它是北汽的,实际上它连门口的标识都改了。”这种中国式品牌传承,像极了某些电视剧里的“认祖归宗”,只不过,祖宗要是出了点差池,孩子也得自己兜底。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然的离职就像一枚抛出的证据,未必是因,但一定是果。
团队管理问题,在任何企业里都可能发生,营销费用增加、合同结算混乱,这些听起来像是财务稽查报告里的常见病灶。
可一旦碰上舆论危机、产品安全争议,这些原本可以慢慢处理的“管理瑕疵”,就会被迅速放大——谁来背锅,谁来止损,谁能证明自己清白,谁又能撑起品牌的下一步?
我们都知道,营销可以让品牌短期出圈,但长期来看,产品力才是核心壁垒。
212越野试图以“回忆杀”唤醒老用户,但新一代消费者,尤其是越野圈里的硬核玩家,更在意实打实的技术参数和安全表现。
A柱变形事故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工程设计和材料选型的问题,更是整个品牌管理风险的一颗定时炸弹。
说得直白些,营销部门如果把精力都花在“讲故事”,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升级与迭代,这种品牌独立就像是把遗产变卖换现金,早晚会坐吃山空。
现实往往更复杂。
管理团队里,营销和技术总是互相嫌弃,财务则冷眼旁观,觉得谁都花钱太多。
每次事故之后,公关部和法务部加班到深夜,盯着社交媒体上的评论,一边删帖一边起草“声明稿”。
临近车展,所有人都在等待新一波曝光,悬着心想着“千万别再出事”。
如果你问我,这样的品牌升级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只能说——如果底层逻辑没变,换谁做总监也都差不多。
“从牛马到睡醒吃早午餐”,听起来像脱离苦海,实际上是进入下一个漩涡。
行业里的黑色幽默,不是人人都能领会。
每次“裁员”、“离职”、“品牌重组”,都像是在给自己的职业档案添上一道疤痕。
外人问起,大家都笑着说,“又一轮洗牌”,实际内心只剩一句:“别轮到我。”至于产品事故,公关稿里永远只谈“个别事件”,从不承认系统性问题。
但懂行的人都知道,哪有那么多巧合?
每一个被曝光的事故,背后都有无数没被看见的小隐患——只是这次,A柱没躲过去。
有时我会想,企业的危机管理,其实跟越野车翻越障碍没什么两样。
路况复杂、地形多变,只有底盘够硬、操控够稳,才能少出点意外。
团队管理也一样,制度得扎实,流程要清晰,才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职就搞得人心惶惶。
可惜的是,国内很多品牌总喜欢“砸钱买声量”,不愿花时间补基础,最后不得不靠危机公关扮演消防队。
营销部门忙着讲故事,技术部门还在催图纸,财务天天做预算表,谁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如果你问我,对212越野车未来怎么看?
我不会下结论。
品牌升级,独立运营,确实是中国车企的一种新尝试。
但从管理到产品,从营销到技术,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再大的声量也掩盖不了硬件上的短板。
李然的离职是个信号,未必是终结,只是提醒所有人:真正的越野不是靠广告,而是要撑得住“翻车”时的冲击。
站在广州车展的门口,看着那些灯光下熠熠生辉的新车,我总在想:我们究竟是在见证一个品牌的成长,还是在重复一场又一场的公关闹剧?
假如212下次再出事故,会有谁为它负责?
是新上任的总监,还是早已打包走人的老员工?
或许,“经典传承”这条路本就荆棘密布。
谁能既守住底线,又跑得比别人快,谁才能在这场越野游戏里活下去。
你觉得,企业的危机调整,到底该靠换人,还是靠换思路?
还是说,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片泥泞里,所有人都只是下一个轮胎上的泥点子?
答案留给你。毕竟,故事还在继续,路还没走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