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碰撞测试,三份道歉声明,中国汽车被撕开的内卷伤疤
理想道歉了。
中国汽研认错了。
东风柳汽表态了。
这场持续十天的“卡车对撞”闹剧,终于以三方的联合声明收场。
但行业的裂痕,却刚刚显现。
01 一场“名场面”,如何演变成全民声讨?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
大屏幕亮起:2.6吨的纯电SUV,以60km/h速度,迎头撞向40km/h行驶的8吨乘龙卡车。
瞬间。卡车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撕裂,车头倒压上i8前窗。而i8乘员舱完好无损。
视觉冲击力爆表。
掌声雷动。
但48小时后,舆论彻底反转。
网友扒出卡车品牌——东风柳汽乘龙。直播间被“纸糊卡车”刷屏。东风柳汽怒发律师函:“自定义碰撞条件,制造非常规场景,误导公众!”
理想高管却强硬回怼:“随时可直播复撞!”
冲突彻底点燃。
02 迟来的道歉,未能熄灭的质疑
8月6日,三方声明终于落地:
理想低头:“对乘龙品牌形象造成损害,深表歉意”。
中国汽研认错:“未阐明卡车仅为‘移动壁障车’,信息发布不完整”。
东风柳汽表态:“抵制不正当竞争,坚守合规底线”。
看似和解。
但网友的愤怒未消:
“造假无成本?道歉就完事?”
“理想MEGA上市对喷网友,i8上市碰瓷卡车——纯电车型两次折戟,营销害死产品!”
一场技术测试,最终沦为公关灾难。
03 碰撞测试背后,被戳破的行业脓疮
这场闹剧,暴露了比车身钢性更脆弱的三个真相:
· 安全测试的边界何在?
权威碰撞测试(如C-NCAP)从不会让乘用车与重卡对撞——质量差3倍,本就是“降维打击”。北方工业大学专家直言:“此测试无标准可循,场景数据皆不透明”。
当测试沦为营销工具,科学尊严荡然无存。
· 信息透明的致命缺失
中国汽研的失误,在于未说明关键细节:
卡车是二手报废车,结构强度远低于新车;
空载状态(实际卡车满载才稳定);
驾驶室分离需解除三道机械锁——日常事故概率极低。
信息差,成了误导的帮凶。
· 内卷时代的道德困境
“贬损友商式营销”已成行业毒瘤。
正如联合声明所警示:“杜绝贬损性对比,回归技术创新本质”。
但声明未提复测计划——平息舆论,才是真正目的。
04 卡车司机的反击,与一场意外的胜利
讽刺的是,东风柳汽成了事件最大赢家。
从被动挨骂到主动出击:
抖音声明播放量27.7万,粉丝暴涨;
海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刷屏网络;
技术拆解直播,反向验证产品可靠性。
草根逆袭,靠的不是碰撞数据。
是共情。
05 当实验室数据,撞上真实道路
浙江日报的质问振聋发聩:“安全是开出来的,不是撞出来的!”
再精妙的测试,也无法模拟暴雨中的湿滑弯道、疲劳驾驶的瞬间恍惚、突发爆胎的方向失控。
车企追逐实验室的“满分安全”,却忘了——
安全的本源,是敬畏真实路况的复杂性。
写在最后
理想道歉了,但信任的裂痕如何修补?
中国汽研认错了,但公信力的重建从何开始?
东风柳汽表态了,但流量狂欢后还剩什么?
这场碰撞的真正输家,是所有人:
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技术竞争的纯粹性,乃至企业对初心的坚守。
当一辆卡车被绑上营销战车时,没人记得——
安全,从来不该是对立的噱头。
而是底线。
网友的质疑仍在发酵:“下次谁还敢信车企的‘安全标杆’?”
答案,在风中飘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