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用来形容当下泥淖中的网约车行业,颇为熨帖。
忆昔抚今,网约车这颗新星冉冉升起,确是出行的一剂甘霖。指尖轻触,便有轺车候驾,较之扬招的士,便捷莫可比拟,资费亦颇具诱惑力。彼时,执鞭跑车,于诸多人而言,实乃“乌金饭碗”,时间可恣意调度,收入可随劳而涨,堪称“弹性就业”之圭臬。
然时移世易,映入眼帘的,尽是网约车执鞭者颙望长叹,哀鸿遍野。成都,这颗曾几何时的“网约车明珠”,如今亦难逃“运力过剩”之窘境。观诸数据,成都网约车运营证照发放量扶摇直上,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更是如井喷般涌现,然单车日均接单量却寥若晨星,执鞭者栉风沐雨,所得却难糊口,较之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更是相形见绌。这算什么?披星戴月,挥汗如雨,反不如酒肆跑堂?
乐山境况亦不容乐观,执鞭者每日伏辕十二时辰,所得却断崖式下跌。全国逾十五城皆已发布预警,日均接单量已逼近“生存警戒线”。平台公司却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成都竟有百余家之众!此非“弹性就业”之福音,实乃为算法与资本所裹挟的“无效就业”之陷阱!
科技予人以羽翼,何以竟沦为“时间榨取”?政策本应匡谬正俗,何以反成“滞后补丁”?资本大肆扩张,何以异化成“运力军备竞赛”?网约车行业,正从“增量红利”的坦途,滑向“存量绞杀”的深渊。
究其底里,算法这柄双刃剑,实难辞其咎。平台以“无上限派单+动态调价”之术,将运力冗余之成本,悉数转嫁至执鞭者肩头。其结果便是,执鞭者愈是戮力同心,反愈陷于亏损之境地。以成都为例,某执鞭者日均揽客二十余单,然扣除平台分成、车辆租金、能源消耗,其时薪竟不足三元!更令人扼腕的是,执鞭者受“热力图”、“高峰奖励”之诱惑,奔波于几无单可接之地,徒耗油资,所接亦多为低价订单,入不敷出。
算法之本质,实乃垄断市场信息之一种权谋。其炮制“数据幻象”,令执鞭者误以为“多劳多得”,实则早已沦为“算法之刍狗”,丧失了议价之权与职业之尊严。
而政策之颟顸,亦难辞其咎。成都运营证照核发量远超市场所需,形成“政策洼地效应”。然乐山等三四线城市,执鞭者却面临“无米下炊”之窘境,足见政策统筹之缺失。更为甚者,行业缺乏运力退出机制,执鞭者欲罢不能,唯有“以时间换取收入”,徒增市场内耗。欲退车?先缴违约金!不退车?难以为继!
资本之饕餮盛宴,则令执鞭者之处境雪上加霜。头部平台以“低分成、高补贴”之策,攻城略地,争夺运力,致使区域市场运力过载。某平台在成都推行“新手执鞭者首月免分成”之举,短短三月,执鞭者数量暴增,然订单总量却未见显著增长。青年才俊见此行业“低收入、高风险”,纷纷拂袖而去,行业老龄化日趋严重,四十岁以上执鞭者占比已过半!
资本逐利,却罔顾社会责任。平台之争演变为“运力军备竞赛”,行业沦为“低效就业蓄水池”,拖累社会劳动生产率与民生福祉。
长此以往,危机四伏。部分地区已现执鞭者停工抗议,甚至集体退车之势。拒载、绕路之投诉亦渐趋增加,社会矛盾或将因此激化。长远来看,行业人才流失严重,资本市场对网约车之青睐亦渐退却,平台估值亦江河日下。此非“行业调整”之小恙,实乃“系统性危机”之征兆!
欲破此局,需行一场“供给侧改革”。
于技术层面,应构建“执鞭者议价权指数”,使算法更趋透明,打破平台单方面定价之垄断。于政策层面,应施行“运力熔断机制”,一旦区域运营证照数量逾越警戒线,则应暂停新增许可。于资本层面,应要求平台将运力增长与就业保障、社保缴纳相挂钩,杜绝“零成本扩张”之行径。
网约车行业之未来,端赖能否打破“技术、政策、资本”之三重桎梏。否则,其将沦为“无效就业”之代名词,成为社会进步之绊脚石。
当“百万运力狂欢”演变为“百万失业危机”,当“算法红利”沦为“时间盘剥”,吾辈不得不反躬自省:科技进步之终极鹄的,究竟是解放人力,抑或制造新型“数字劳工”?网约车行业之未来,不在于运力数量之飙升,而在于劳动者价值之回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