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约谈撕开行业“遮羞布”
这五次约谈并非孤立事件,每一次都精准击中行业积弊。
1、智能驾驶宣传乱象:4月,小米SU7碰撞事故引发的约谈,直指车企对“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概念的模糊宣传。部分企业将测试阶段的功能夸大为“全场景自动驾驶”,用“零事故”“比人类驾驶更安全”等话术误导消费者,埋下安全隐患。
2、价格战无序内卷:6月初的约谈剑指“赔本赚吆喝”的价格战。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车企动辄降价数万元,甚至“买保险送车”,看似让利于消费者,实则导致企业利润骤降、研发投入缩水,更引发经销商体系动荡。
3、恶性竞争破底线:6月中旬,长城与比亚迪因“排放造假”“低成本倾销”公开互怼,最终双方被约谈。这类行业内耗不仅消耗企业精力,更破坏市场信任,让消费者陷入“选择焦虑”。
4、供应链生态失衡:7月针对供应链账期问题的座谈,揭露了部分车企利用市场地位强制实施超长账期的乱象。上游零部件企业被拖欠货款少则数月、多则半年,中小企业资金链承压,甚至影响核心技术研发。
5、测试公信力危机:8月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因碰撞测试争议被约谈,则暴露出第三方检测机构中立性不足、测试标准不透明等问题,让本应作为“安全标尺”的检测结果沦为企业营销工具。
五次约谈如同五把手术刀,剖开了汽车行业在快速扩张中积累的沉疴:为了“跑马圈地”,企业将“速度优先”凌驾于规则之上;为了抢占先机,行业将“创新突破”异化为“规避监管”;为了短期利益,竞争底线不断被突破。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早已难以为继。
野蛮生长的代价正在显现
汽车行业的“野蛮生长”并非一日之寒。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到“市场爆发”,销量从年均不足10万辆飙升至千万辆级别,企业数量一度超过500家。在“规模为王”的导向下,不少企业陷入“重扩张、轻规范”“重营销、轻品质”的怪圈。
智能驾驶领域,“过度宣传”成行业潜规则。某新势力车企曾在广告中宣称“自动避让行人成功率100%”,实际测试中却因算法缺陷导致碰撞;价格战中,部分车企为压低售价偷工减料,某车型被曝续航里程虚标30%以上;供应链端,头部车企凭借话语权强制要求供应商“先货后款”,甚至将自身经营风险转嫁给上下游,2024年汽车零部件企业破产数量同比上升27%。
更值得警惕的是,规则缺失正在侵蚀行业根基。当碰撞测试可以“定制化优化”,当续航数据能靠“实验室条件”美化,当价格战演变为“赔本倾销”,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信任度逐渐下滑,行业创新动力也因内耗被削弱。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者对汽车质量的投诉量同比上升41%,其中“宣传与实际不符”“售后服务缩水”占比超六成。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深耕”的必然转向
五次约谈的背后,是监管层对行业“刮骨疗毒”的决心。今年以来,一系列规范措施密集出台:《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版明确禁止“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功能”“强制超长账期”等行为;工信部建立汽车供应链账期投诉平台,要求车企账期不得超过60天;市场监管总局开展新能源汽车“一致性飞检”,对不符合宣传标准的车型暂停销售资格。
这些举措并非“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让行业在规范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需要技术创新的“加速度”,更需要规则护航的“稳底盘”。对于企业而言,告别“野蛮生长”不是放弃竞争,而是要从“流量内卷”转向“技术深耕”,从“营销话术”回归“产品本质”,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共赢”。
如今的汽车业,正站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节点。五次约谈敲响的警钟,提醒着所有参与者:没有规则的市场如同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看似自由的“野蛮生长”,最终只会导致秩序混乱、多方受损。唯有建立清晰的规则边界,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管威慑力,汽车业才能摆脱“低水平内卷”,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