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这出戏,简直是汽车圈的“彗星撞地球”。你琢磨琢磨,掏了五十几万大洋,奔着那千五匹的“劲儿”去的,结果跟你说,这股劲儿还得“科举”才能释放?这不跟买了把绝世宝剑,发现还得考剑术等级才能解锁全部招式一样吗?谁能咽的下这口气?
这事儿啊,是这么着。小米寻思着来一波OTA“洗礼”,加了个“段位认证”环节。简单来说,你得先在跑道上刷出个官方认可的“身手”,才能激活全部动力。消息一出,车友群直接“揭竿而起”,各种“声讨”,硬生生把小米顶上了热搜。
有“老铁”觉得,这就是赤裸裸的“店大欺客”。当初下定的时候,可没说这动力还得过五关斩六将啊!现在“金口玉言”说限就限,这不是明摆着拿消费者当“冤大头”吗?还有人抱怨,我冲着这“贴地飞行”的快感来的,现在束手束脚,那我干嘛不买个普通版本?白花了这么多银子,图个啥?
当然,也有人站在小米这边。他们觉得,这千五匹马力可不是“烧火棍”,寻常人根本驾驭不了。小米这么做,也是为了“保驾护航”,避免悲剧发生。毕竟,前阵子小米汽车的事故,大家伙也都看到了,着实让人“虎躯一震”。
《汽车行业关注》也说了,小米也是迫不得已,城市道路“狂飙突进”的现象屡见不鲜,安全隐患极大。但平心而论,法拉利、兰博基尼这些“猛兽”,动力也不遑多让,也没见官方“紧箍咒”啊。这或许还是品牌调性的问题,小米可能对消费者对速度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小米这波操作,确实有点“欠考虑”。想限制动力,初衷是好的,但方式过于生硬了。就像你为了防止孩子玩火,直接把火柴盒藏起来,而不是悉心教导他如何安全用火。
而且,小米为何要“封印”动力?说白了,还是三月底那场事故惹的祸。事故之后,雷军的微博都“偃旗息鼓”了几天,可见“压力山大”。仅这一个插曲,就足以窥见这件事对小米汽车的冲击有多大。
现在,小米已经紧急“鸣金收兵”,撤回了这次OTA升级。但问题并没有“尘埃落定”。小米如果真的觉得这车动力过剩,容易出事,那当初就不该“推向市场”。或者,至少应该在用户“慷慨解囊”之前,把话说清楚,让用户自行抉择。
世上马力超过1500的超跑并非凤毛麟角,其他品牌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 这说明症结还是在小米自身。
小米SU7 Ultra,定位是面向大众的量产车,但骨子里又流淌着赛车的血液。这就有点“拧巴”了。“菜鸟”司机开着赛车,稍有不慎就容易“马失前蹄”。
因此,小米这次“限速”风波,背后折射出的,实则是小米汽车在产品定位、用户沟通和安全责任之间的权衡取舍。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车主安全意识淡薄”时,是否忽略了小米在营销和产品设计上,对“速度”的过度渲染?
小米想要行稳致远,恐怕还得在这些层面深耕细作。毕竟,汽车不是手机,安全才是压舱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