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上演最贵分手:豪掷15亿"甩掉"亲儿子,只为断臂求生
2025年1月,上汽爆出"16年来首亏"!曾经的销量王者这次真扛不住了?
2025年1月24日,一份业绩预告把整个汽车圈炸了锅——上汽集团预计2024年净利润只有15亿到19亿元,同比暴跌87%到90%!扣非净利润亏损41亿到60亿元,这是上汽自2009年以来首次扣非亏损,也是16年来首次单季度亏损超51.5亿元!
要知道,这可是那个连续18年霸榜国内销量冠军的上汽啊!2018年巅峰时期705万辆的销量,到2024年暴跌到401万辆,一年就蒸发了100万辆!2024年被比亚迪反超25.91万辆,彻底丢掉了"国内车企一哥"的位置。
评论区炸开了:"上汽这是要凉?"、"合资王者怎么就成这样了?"最让人意外的是,上汽的"亲儿子"——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智己汽车,2024年半年就亏了18.25亿元!这个被上汽集团命名为"一号工程"的高端品牌,如今却成了最大的拖累。
那问题来了:曾经风光无限的上汽,为啥就不行了?
智己汽车这个"亲儿子"到底出了啥问题?
上汽这次"断臂求生",到底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咱今天就来扒一扒。
第一部分:亲儿子怎么就成了"吞金兽"?智己汽车半年亏掉18亿到底咋回事?
先说说这个让上汽又爱又恨的"亲儿子"——智己汽车。2020年12月25日,智己汽车横空出世,这阵仗简直壕到没朋友: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股54%,阿里巴巴和张江高科各砸18亿元各占18%股份,注册资本100亿元!天使轮融资就拿到100亿,2022年A轮又融资30亿,估值飙到300亿元。当时很多人觉得:"这配置,不火都难!"结果呢?现实狠狠打了脸。
智己汽车的销量数据简直惨不忍睹。2022年全年智己汽车只卖了5000辆,2023年目标4.5万辆却只完成3.8万辆,2024年定下12万到13万辆的小目标,最终只卖出6.55万辆,连最低目标的55%都没完成!2025年1月,销量只有2800辆,同比暴跌44%。要知道,同为传统车企孵化的广汽埃安,2022年就卖了27万辆,智己连人家零头都不到。这种销量表现,跟当初100亿注册资本的豪华阵容形成了鲜明对比,简直就是用真金白银砸了个寂寞。
财务窟窿越来越大。2024年上半年,智己汽车营收35.56亿元,但净亏损高达18.25亿元!这啥概念?相当于卖一辆车就要倒贴好几万!虽然2024年12月宣布完成B轮融资拿到94亿元"续命钱",但紧接着1月销量就腰斩,资本市场看傻眼。从2020年成立到现在,智己已经累计烧掉了200多亿元,但销量却始终上不去,这种投入产出比让人怀疑,这钱到底花哪儿去了?
智己的定位是高不成低不就。智己最早主打4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首款车智己L7售价就奔着40万去了,但市场根本不买账。没办法,只能降价求生,2025年新款智己L6预售价降到21.99万到28.99万元,这价格已经跟小米SU7、比亚迪汉打成一片了。说好的"上汽唯一高端品牌"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降价之后销量也没见起色,反而让品牌形象彻底崩塌,消费者开始质疑:这车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最让人心寒的是智己的"骚操作"把口碑都整没了。2024年4月智己L6发布会上,对标小米SU7时居然标错了关键参数,被小米官微连发三篇长文怒怼,最后智己CEO刘涛只能连夜道歉。这一波操作不仅让智己声誉受损,连带着上汽股价都跟着跌。当时很多人调侃:"含着金汤匙出生,却活成了败家子!"网友直言:"上汽这100多亿砸下去,连个响都没听着!"
说白了,智己汽车的问题就是典型的"富二代病"——钱不缺,资源不缺,但产品力跟不上,品牌定位模糊,营销还频频翻车。智己L7上市时定价30万到40万,想对标特斯拉Model 3和蔚来ET5,但无论续航、智能化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没有明显优势。消费者一算账:同样的价钱,为啥不买特斯拉或者蔚来?结果智己L7月销长期徘徊在几百辆,完全没法跟竞品比。上汽本想靠智己打个翻身仗,结果反而成了最大的包袱,每卖一辆车都在往火坑里扔钱。
第二部分:上汽怎么就混到"断臂求生"这一步了?百万销量蒸发的背后藏着啥?
可能有人要问:上汽好歹是老牌车企一哥,怎么就不行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智己亏损复杂。
先看大环境——燃油车时代彻底结束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比亚迪一家就卖了427万辆,而上汽的"旧三驾马车"也就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全是燃油车起家,转型慢了半拍。数据最直观:上汽通用2024年销量43.5万辆,同比暴跌56.54%,腰斩!为了止损,上汽通用在2024年四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32.12亿元,单这一项就让上汽集团四季度净利润减少78.74亿元。上汽通用位于沈阳的北盛工厂,这个年产能50万辆、成立20年的工厂关闭,可见压力有多大。
上汽大众的日子也不好过。2024年销量114.81万辆,同比下滑5.51%,虽然还算稳,但燃油车利润越来越薄,电动化转型又刚起步。上汽大众的ID.家族2024年销量13万辆,在新能源市场根本不够看。要知道,比亚迪秦PLUS一个月就能卖4万多辆,ID.系列全年才13万辆,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力正在快速下滑,年轻消费者根本不买账,都觉得大众是"老古董",谁还愿意花20多万买个燃油版朗逸或者帕萨特?
上汽乘用车就是荣威、飞凡、名爵这三个品牌,2024年销量70.7万辆,同比暴跌28.3%。最惨的是飞凡汽车,因为销量惨淡,2024年被整合进荣威,这个曾经独立的品牌就这么没了。飞凡汽车本来是上汽寄予厚望的纯电品牌,结果上市几年销量始终上不去,2024年全年销量不到2万辆,连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的零头都不到。上汽一看这情况,干脆砍掉,省得继续烧钱。
再看"新三驾马车"——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表现也不如预期。自主品牌虽然占比提升到60%,但除了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老头乐",高端品牌智己和飞凡全在亏钱。海外市场2024年销量120万辆,看着挺唬人,但毛利率只有4.03%,而比亚迪是17.58%,长城是18.76%,说白了就是薄利多销,赚个吆喝。上汽出口的主要是五菱宏光MINI EV和名爵这种低价车,单车利润不到5000块,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新能源车2024年销量123.4万辆,同比才增长9.9%,在新能源大爆发的2024年,这增速简直拿不出手,比亚迪可是增长了41.26%。
最致命的是上汽的"体制病"。作为国企,上汽长期依赖合资企业"躺赚",自主品牌研发投入虽然近十年砸了1500亿元,但产出效率远不如民营车企。2024年上汽裁员1.9万人,降幅9.3%,研发人员也减少3227人,虽然研发投入逆势增长到351.6亿元,但"钱没花在刀刃上"的质疑一直存在。上汽的研发体系太庞大,层级太多,决策效率低,等研发出来的产品上市,市场早就变天了。比如智己L7从立项到上市花了3年,结果上市时发现竞品已经迭代两轮了,产品力完全跟不上。
2021年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在内部会议上说:"我们要学会跪着做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话听着励志,但也暴露出上汽内部的焦虑——昔日王者,如今只能"跪着"求生存。上汽的困境就是典型的"新旧动能转换失败":燃油车崩盘了,新能源又没接上,高端品牌智己成了烧钱无底洞,海外市场赚不到钱,合资企业通用大幅亏损。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再强的巨头也扛不住,16年来首次亏损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部分:为啥上汽宁可亏15亿也要"断臂"?这背后到底是无奈还是豪赌?
现在问题来了:上汽明知道智己在亏钱,为啥不砍掉止损,反而还在2024年12月给智己追加94亿元融资?
这不是往火坑里扔钱吗?
其实这背后藏着上汽的"两难困境"。
一方面,智己不能放弃。虽然智己亏得厉害,但它是上汽转型新能源、冲击高端市场的"唯一希望"。要知道,上汽旗下荣威、名爵、飞凡全是10万到20万价格带,根本打不进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如果砍掉智己,上汽就彻底失去了"品牌向上"的筹码,只能永远在中低端市场卷价格。而且智己背后站着的不只是上汽,还有阿里巴巴、张江高科、宁德时代这些"大腿"。2024年智己B轮融资94亿元,投资方包括中银资产、临港集团、宁德时代等"国家队",这明摆着是给上汽站台。如果这时候上汽怂了,不仅丢了面子,还会让资本市场彻底失去信心,以后再想融资就难了。
另一方面,上汽必须"断臂"自救。2024年上汽净利润只有15亿到19亿元,扣非后亏损41亿到60亿元,这种财务状况已经撑不起"大而全"的战略了。所以上汽开始动真格:关闭亏损工厂,上汽通用沈阳北盛工厂关停,年产能50万辆说没就没;裁员降本,2024年裁员1.9万人,销售费用砍掉11.55%;整合品牌,飞凡并入荣威,减少内耗,成立"大乘用车板块",把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零束科技等5家公司捏成"一个拳头";人事大换血,2025年2月19日,上汽集团一口气调整63位中高层,涉及营销、制造、研发、财务、海外几乎全部岗位,这力度堪称"刀刃向内"。
说白了,上汽现在的策略就是"壮士断腕,集中火力":该关的工厂关,该裁的人裁,该整合的品牌整合,把省下来的钱全砸到智己和"大乘用车板块",赌一把能不能在2027年前实现"自主品牌销量突破290万辆、新能源占比60%"的目标。但这招能不能奏效,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智己2025年1月销量就暴跌44%,如果后续产品还拉不起销量,那94亿元很可能又打水漂。到时候上汽不仅没翻身,反而会陷得深。
上汽开始"抱华为大腿"了。2024年底上汽和华为合作推出"尚界"品牌,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甚至高调喊出"All in尚界"。这话一出,智己汽车的地位就尴尬了——你不是说智己是"一号工程、唯一高端品牌"吗?怎么转头就去抱华为大腿了?虽然上汽董事长陈虹赶紧放出视频"安抚"智己,称"集团所有前瞻技术都会在智己率先落地",但谁都看得出来,上汽这是在"两条腿走路"——智己万一不行,至少还有华为兜底。
说到底,上汽这次"断臂求生"既是无奈,也是豪赌。赌智己能起死回生,赌华为能带来奇迹,赌2027年前能完成转型。但赌输了呢?那可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上汽现在的处境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时间不等人,比亚迪、特斯拉、小米这些对手可不会给上汽喘息的机会,留给上汽的窗口期最多也就两三年,能不能翻身就看这一把了。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上汽这次到底是在自救还是在作死?
上汽"断臂求生"的消息一出,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
有人问:"智己连续亏损,上汽为啥不砍掉止损?"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有人觉得上汽这是"沉没成本陷阱",已经砸进去100多亿了,不甘心认输,结果越陷越深。但也有人认为,智己代表的是上汽冲击高端市场的唯一机会,现在砍掉等于自断一臂,以后没翻身的可能。其实这事儿得两面看,智己确实在亏钱,但新能源车企前期亏损是常态,蔚来亏了好几年才盈利,理想也是2022年才开始赚钱。智己能不能在两到三年内把销量做起来、把产品力打磨好。如果2026年智己还是月销三四千辆,那确实该考虑战略调整了,但现在砍掉,那前面100多亿就真白烧了。
还有人问:"上汽又搞智己又抱华为,这不是脚踏两条船吗?"这个问题最让人心寒。智己CEO刘涛刚说完"智己是唯一高端品牌",上汽总裁王晓秋转头就"All in尚界",这操作确实让人看不懂。有网友调侃:"上汽这是把智己当备胎啊!"但也有人觉得,上汽这是在"对冲风险",智己走技术自研路线,尚界靠华为赋能,两条腿走路总比吊死在一棵树上强。不过说实话,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很容易让团队离心离德。智己员工看到集团"All in尚界",心里会怎么想?尚界团队看到集团还在给智己输血,又会不会觉得资源分散?这种内部矛盾,搞不好比外部竞争致命,上汽这步棋走得有点险。
也有人关心:"上汽裁员近2万人,会不会影响转型?"2024年上汽裁员1.9万人,连研发人员都减少3227人,这让很多人担心会不会砍掉核心力量。其实上汽的逻辑是"降本增效",虽然研发人员减少了,但人均年薪提升6%到24.96万元,研发投入反而增长7.32%到351.6亿元,说白了就是"减人不减钱",把资源集中到核心技术上。但问题是,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比亚迪、特斯拉、小米都在疯狂招人搞研发,上汽反向裁员,真能保证技术领先吗?这个问号,估计要到2026年到2027年才能解开,到时候产品出来了,市场会给出答案。
还有人质疑:"上汽海外销量120万辆,为啥毛利率这么低?"2024年上汽海外销量120万辆,稳坐国内车企出海冠军,但毛利率只有4.03%,连比亚迪17.58%的零头都不到。有网友吐槽:"这不就是薄利多销吗?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也有人认为,上汽出海主要靠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低价车冲量,毛利率低是正常的,先把渠道和品牌铺开,后面再慢慢提升利润。但问题是,欧盟2024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很多国家贸易壁垒越来越高,上汽这种"低价冲量"的打法还能撑多久?如果海外市场受阻,上汽的"第三驾马车"可就真悬了,到时候国内市场打不过比亚迪,海外市场又被堵死,上汽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结语:上汽这次"断臂求生",到底是绝地反击还是回光返照?
从2025年1月业绩预告爆出"16年首亏"开始,上汽这个曾经的"国内车企一哥"就站在了十字路口。一边是燃油车时代的崩塌,上汽通用销量腰斩、上汽大众增长乏力、合资品牌利润暴跌,曾经的"旧三驾马车"已经跑不动了。一边是新能源转型的阵痛,智己汽车半年亏损18亿、飞凡汽车被整合、自主品牌销量下滑28%,曾经寄予厚望的"新三驾马车"还没跑起来。
上汽现在的选择很明确:断臂求生,背水一战。关工厂、裁员、整合品牌、人事大换血,该动的刀一个不落;给智己追加94亿融资、抱华为大腿搞尚界、All in自主品牌,该下的注一个不少。但这招能不能奏效,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新能源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比亚迪、特斯拉、小米、华为一个比一个能打,留给上汽的时间窗口不多了。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你是上汽董事长,面对"16年首亏"的局面,你会选择继续砸钱救智己,还是砍掉止损?
你觉得上汽这次"断臂求生",到底能不能翻身?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