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

说个怪事。

咱们的国产电车,现在什么场面?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在欧洲,满大街跑,老外排着队买。什么设计、续航、智能座舱,直接把那些传统豪强看傻了。

在东南亚,那更是乱杀。订单跟雪花片一样。

可以说,我们的电车出海,是个绝对的优等生。

但怪就怪在这。

一扭头看咱们隔壁,日本、韩国,这俩汽车强国。

我们的车,好像瞬间就“哑火”了。

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奇怪了。是我们的车不行吗?技术跟不上?

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大错特错。

就说技术,咱们有些车,已经是“老师”级别的了。

比如比亚迪那台海豹,底盘技术直接跟电池融为一体,操控性和安全性都拉满了。这东西拿出去,日本和欧洲的工程师看了都得竖大拇指,心里琢磨半天。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这还只是我们自己造车。

再看一个更狠的。

韩国现代起亚,他们自家卖得最火的那些电车,核心的电池,心脏,谁家的?

宁德时代的。

咱们的。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最要命、最核心的技术上,他们已经离不开我们了。他们自己都得用我们的东西,才能造出有竞争力的车。

所以,问题根本不在车本身。

车是好车。

那为什么就是卖不动?

这背后,藏着三堵看不见的高墙。

第一堵墙,最狠,也最扎心。

它建在人的心里。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你先看韩国。

韩国社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叫“身土不二”。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我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买本国货,支持本国产业,这事儿对他们来说,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买一台现代,不只是买个交通工具。

那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站队。像是看世界杯,必须无条件支持自己国家队一样,这事儿已经刻进DNA里了。

在这种近乎狂热的集体情绪面前,你一个外来品牌,车造得再好,技术再牛,都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人家根本不跟你聊产品力。

人家在聊“我们”。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再看日本。

日本的情况又不一样,但同样让人头疼。

他们心里有道坎,叫“中国制造”。

这么多年下来,在很多日本人,尤其是老一辈的印象里,“中国制造”就约等于“便宜货”、“山寨”、“质量差”。

这个烙印太深了。

哪怕今天我们的手机、无人机、电动车,技术早就甩他们好几条街了,但那个旧印象,就像个幽灵,还在他们脑子里打转。

有些日本媒体更坏,为了维护本土品牌,甚至故意抹黑。

说我们的电池是“移动炸弹”,制造恐慌情绪。

你看,这不是产品好不好的问题。

是人家从心底里,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你,先给你判了“原罪”。

这堵“心灵之墙”,比任何技术壁垒都难跨越。

然后是第二堵墙。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这堵墙更具体,它叫“规则”。

你到了人家的地盘,就得按人家的规矩玩。但如果这个规矩,从一开始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陷阱呢?

日本市场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叫“加拉帕戈斯化”。

意思就是,它自己玩自己的,跟全世界主流都不一样,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态圈。

汽车市场最典型的,就是“Kei Car”。

一种方方正正、小得像个火柴盒一样的车。

这种车在日本,能享受巨大的税收优惠,停车也方便,简直是国民神车。

销量能占到整个日本汽车市场的差不多四成。

你想想,一个市场里将近一半的人,都只买这种“特供”小车。

我们的电车呢?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主打的是大空间、长续航、高科技。我们就像是准备去打NBA的,结果到了日本才发现,人家这儿比的是骑马。

赛道完全对不上。

你产品线里根本没有能跟Kei Car正面刚的车型,等于说,一半的市场,你连门都摸不着。

除了这种独特的“结界”,日韩还有一个共同的“护城河”。

隐形的操作。

你去看数据,韩国市场,现代起亚两家占了快八成。日本市场,丰田自己就干掉了百分之四十多。

你觉得这是巧合?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纯市场行为?

别傻了。

背后那只“手”一直在忙活着。

比如,韩国那边就慢慢悠悠地建充电桩,为什么?因为他自己的现代起亚,强项是混动车,纯电车还没准备好。拖延充电桩建设,就是给自家兄弟“续命”。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日本更直接,常年把进口车的总份额,死死地压在10%以下。

这就像一场牌局,人家的底牌你都看不见。

这就是第二堵墙,“规则之墙”。

还没完,还有第三堵墙。

这堵墙,最现实,也最戳消费者的肺管子。

叫“信任”。

买车,尤其是在日韩这种成熟市场,它不是一次性买卖。

它关系到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生活。

你买一台丰田,或者一台现代,最放心的是什么?

是售后。

他们的4S店和维修点,密集得像便利店一样,遍布全国,甚至犄角旮旯的小镇上都有。车子有任何问题,出门拐个弯就能解决。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这种安心感,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

我们呢?一个全新的中国品牌进去了。

可能整个城市就一两家店,甚至没有。

消费者心里会打鼓:我买你这车,万一坏了去哪修?配件要等多久?

这还不算完。

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二手车残值。

日本人和韩国人买车,非常非常看重这台车开了几年后,还能卖多少钱。

这直接关系到他的钱包。

一台丰田卡罗拉,开了五年,可能还很值钱。

但一台全新的、没几个人认识的中国品牌电车,五年后呢?谁也说不准。

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

没几个人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赌一个新品牌的未来。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这三堵墙——“心灵之墙”、“规则之墙”、“信任之墙”,一堵比一堵高,一堵比一堵厚。

再加上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美国那边一挥手,给我们的电车加了高额关税。

这起到了一个很坏的“示范效应”。

日韩一看,大哥都这么干了,那我们更得站好队,支持自家品牌了。买车,甚至都跟政治立场捆绑在了一起。

难,真的太难了。

那是不是就没戏了?就该放弃了?

也不是。

路,还是有的。但不能硬闯,得用巧劲。

得学学当年的“老师傅”——丰田。

几十年前,丰田是怎么敲开美国市场大门的?

它不是傻乎乎地把车从日本运过去就完事了。

它用了一招,叫“本土化”。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去美国建工厂,用美国的工人,跟美国的经销商合作,让自己从一个“外人”,慢慢变成一个“本地人”。

这个打法,我们今天也得学。

不能急着一口吃成个胖子。可以先“用时间换空间”。

先在泰国、印尼这些我们已经取得优势的周边市场,把口碑彻底打响,形成一种“倒逼”的态势。

更重要的,是“融入”。

去他们那里建厂,跟当地企业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甚至,可以先不卖整车,就卖技术。

像宁德时代那样,先把我们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装进他们的车里,成为他们产业链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等他们离不开你了,你的品牌,你的整车,机会自然就来了。

有位汽车行业的分析师说得好:“征服一个成熟的市场,靠的从来不是占领,而是融入。”

日韩市场设防,中国电车出海,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征服日韩市场的路,或许不是用轮子去压过,而是用时间去扎根。

这盘大棋,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