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事故频发:拖行电动车、撞车后逃逸
当科技光环撞上现实马路,无人车的安全神话碎了一地
4月8日,陕西咸阳街头的监控拍下荒诞一幕:一辆九识无人配送车拖着倒地的电动车滑行数十米,仿佛上演现实版“钢铁拖车秀”。同一天,北京昌平的同品牌无人车与轿车碰撞后扬长而去,留下车主对着空荡荡的驾驶座干瞪眼。这些事故不是科幻片特效,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春天的中国街头。
一、技术神话的三大裂缝
九识无人车身上贴着“L4级自动驾驶”的金字招牌,售价3.98万起的商业故事曾让资本疯狂——B轮融资3亿美元,合作名单里躺着顺丰、圆通等物流巨头。但当车轮真正滚上柏油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人心惊。
感知系统的“选择性失明”就像近视司机没戴眼镜上路。咸阳事故中,无人车把倒伏的电动车误判为“可碾压的软性障碍”,这个低级错误暴露了算法的致命缺陷。更讽刺的是,北京那辆逃逸的无人车搭载的加速度传感器,本该是避免碰撞的关键设备,却在事发时集体沉默。
应急程序的“断片式反应”比人类司机更不靠谱。法规白纸黑字写着“事故后立即停车报警”,但涉事车辆像受惊的野马般逃离现场。这种反常识操作,把《北京市无人配送车管理办》变成了摆设。
资本催熟的“早产儿技术”正在透支行业信用。九识智能一边宣称“技术成熟”,一边把未经验证的车辆撒向200多个城市。3亿单的漂亮数据背后,是29个省份的上路资质与频发的超范围运营形成鲜明对比。
二、法规追不上车轮的速度
上海某法院去年判决的无人车撞人案,给行业敲响了警钟——运营商被判全额赔偿,因为“没管好自己的机器司机”。这个判决撕开了责任认定的迷雾:当方向盘后没有人类,锅就得扣在控制算法的人头上。
现有法律框架正在遭遇降维打击。《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76条关于“过错方”的界定,在算法决策面前成了无解谜题。深圳尝试的“双轨追责”机制,试图同时按住企业和技术开发者的肩膀,但具体怎么按、按多重,还停留在纸面讨论。
更吊诡的是监管的“灯下黑”。九识车辆在昌平事故中的逃逸行为,交管部门翻遍法典也找不到对应的“肇事逃逸”条款——现行法规压根没设想过机器司机逃跑的情景。
三、解困需要三重破壁
给技术戴上“紧箍咒”迫在眉睫。行业专家呼吁强制安装行车“黑匣子”,就像民航客机那样完整记录每起事故的决策逻辑。多传感器冗余设计不该是选配项,暴雨天失灵的摄像头、误判障碍物的雷达,都可能成为夺命隐患。
用法规织密责任网不能纸上谈兵。北京交通大学王教授提出“过错推定”原则:只要企业不能自证清白,就必须先行赔付。这种倒逼机制,或许能让热衷跑马圈地的企业停下脚步,先把安全测试做扎实。
让资本回归理性轨道关乎行业生死。九识智能3亿美元融资中,只要拿出零头建设极端场景测试场,就能模拟百万公里级的复杂路况。但现实是,资本更愿意为市场规模鼓掌,却对安全投入装聋作哑。
当无人车在杭州西湖边流畅避让游客时,它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明证;但当它在咸阳街头拖着电动车狂奔时,就成了失控的科技怪兽。这个春天的事故告诉我们:无人驾驶的答卷上,安全才是必答题,效率和资本故事不过是加分项。下一次车轮转动前,请先回答:我们究竟要的是会送快递的机器,还是能信赖的马路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