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山东威海的李先生光着脚冲出家门,追向一辆正缓缓滑行的银色小米SU7。监控画面里,车辆在无人触碰、手机未解锁、钥匙远在五米外的客厅时,突然启动,向前移动了十余米。那一刻,他追的不是一辆车,而是对智能汽车最基本的信任。
这辆挂着P挡、拉着手刹、钥匙失效的小米SU7,像被无形之手操控般自行启动。客服回应称“可能是误触手机App”,但李先生提供的视频显示,两部手机屏幕始终熄灭,且启动需解锁、打开App、指纹验证三重操作。系统逻辑与物理现实的断裂,让“误触”成了难以服众的托词。
智能汽车的无感钥匙和远程启动,本是便利的象征。但技术漏洞正在撕开安全的口子。无线电干扰、信号中继攻击、系统逻辑错误,都可能让“无钥匙”变成“无防护”。专家实测已证明,部分车辆电子锁可被低成本设备破解。而小米SU7在钥匙超出感应范围后仍启动,暴露出系统对“合法指令”的识别机制可能存在缺陷。
这并非孤例。苏州车主反映车辆锁死后自动亮灯,广州车主遭遇“幽灵刹车”。当多个异常指向同一品牌,问题便不再是偶发故障,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征兆。更令人不安的是,面对车主索要操作日志和后台数据的要求,厂商沉默以对。数据不透明,真相便无从谈起。
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难如登天。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对“停稳即安全”的笃信。当车辆在无人状态下自行移动,这种信念便被彻底动摇。智能汽车若不能确保“不动时绝不乱动”,再多的算力与屏幕都只是空中楼阁。
值得期待的是,国家正加快制定《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等强制性标准,明确系统运行边界、驾驶员干预机制与数据记录义务。法律也赋予消费者在安全争议中索取数据的权利。这些制度正在为智能汽车划出安全底线。
可规则若不落地,便只是纸面承诺。厂商必须明白,每一次“不清楚”“可能是”的回应,都在透支用户的耐心。真正的智能,不是让车自己开走,而是让它在该停时,纹丝不动。
当科技驶入无人之境,安全才是唯一的导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