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会议过后,世界的目光转向了中国,特朗普与白宫赋予了中美G2的称号,这是中方用实力得到了美国认可

特朗普的一条推文,让“G2”这个词突然被赋予了全新的重量。 在中美领导人釜山会晤前夕,他在社交媒体上用全大写字母宣告:“G2即将召开! ”这并非“两国集团”概念首次出现,但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中美共治”时的心态已截然不同。 那时,美国幻想的是中国当生产者,美国继续当印钞和消费的领导者,本质是让中国在它设定的框架内充当配角。

而今天,特朗普口中的G2,是在贸易战、科技战数轮硬碰硬的较量之后,一种对现实的承认。 美国发现,关税大棒最终砸疼了自家消费者;高端芯片出口管制没能掐死中国科技企业,反而刺激了国产替代的加速;更关键的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稀土,全球70%的供应能力握在中国手中,美国制造F-35战机、航母乃至苹果手机都离不开它。 这种结构性依赖,让“脱钩”成了自伤行为。

釜山会议过后,世界的目光转向了中国,特朗普与白宫赋予了中美G2的称号,这是中方用实力得到了美国认可-有驾

所以,特朗普的G2表态,表面上是抬举,骨子里是务实。 它意味着美国单方面对中国指手画脚的时代,被迫画上了句号。

这次釜山会晤,本身就是G2新内涵的预演。 会谈前,美国财政部就释放风声,称双方已在稀土、大豆等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中方延长稀土出口管制,美方则放弃加征对华100%的关税。 中国方面则悄然进行了年内首次大规模美国大豆采购,总量达18万吨。 这种互动模式变了,不再是美国开出条件、中国应对,而是带着各自筹码坐下来交换。

甚至会谈地点选在韩国釜山,也被解读为一种微妙的信号——韩国既是美国盟友,又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暗示着一种超越单一阵营的对话框架。 会谈刚开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英国首相斯塔默就急忙喊话,希望特朗普施压中国促成俄乌停火。 但这恰恰反衬出,欧洲在此事上已缺乏主导能力,真正的博弈场转移到了中美之间。 中国对乌克兰问题保持了冷静处理,坚持自身立场,不给美国“甩锅”的机会。

这些细节透露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全球事务的议事顺序正在重组。 许多议题的解决,如果缺少中美双方的提前沟通,几乎难以推进。

特朗普的G2推文,无疑让传统意义上的大国感到不安。 俄罗斯官方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密集强调“中俄是真朋友”,反复提及“多极秩序”。 这背后是深深的忧虑:如果中美在经贸和冲突管控上走向缓和,俄罗斯担心其与中国在能源、金融领域的合作优先级会下降。 长期以来,俄罗斯凭借军事遗产和联合国安理会地位维持大国地位,但其经济结构严重依赖能源出口,在俄乌冲突的消耗下,已显得格外脆弱。

釜山会议过后,世界的目光转向了中国,特朗普与白宫赋予了中美G2的称号,这是中方用实力得到了美国认可-有驾

日本的处境则更为尴尬。 特朗普访问日本时,日方极尽讨好之能事,但最终仍不得不答应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 这暴露出日本在外交上缺乏独立自主性的困境。 欧盟也是如此,在俄乌冲突的谈判中,作为直接相关方,却屡屡被排除在美俄关键会谈之外。 特朗普显然将欧盟视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这意味着,过去几十年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力量赖以运作的国际政治舞台,规则正在改写。 它们曾试图推动世界多极化,但最终形成的却是中美双强主导的G2格局。 对于荷兰、立陶宛等小型发达国家,冲击更为直接。 当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开始平等对话,小国过去擅长的“左右逢源”策略空间被急剧压缩。 它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一个由中美协调主导的体系中找到自身定位,否则很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中美之间的竞争并未因G2的提出而消失,而是转入新的维度。 在釜山会晤中,芬太尼问题成为一个焦点。 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问题严重,特朗普希望中国严格管控芬太尼原料出口。 中方虽然表示同情,但明确指出这是美国国内监管问题,不愿接受无端指责,更不会将此作为谈判筹码。

在科技领域,竞争更为激烈。 美国在5G基站建设数量上(中国230万个,占全球60%)远远落后。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量是美国的5倍,欧洲市场上每10辆电动车中就有7辆是中国品牌。 这些实打实的数据,构成了中国能够平视美国的底气。

贸易领域亦是如此。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推出一个模糊的“贸易框架协议”以换取合作,但中方并未急于接受,而是留足谈判空间,冷静评估。 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降至10%以下,而美国农业州的特朗普核心支持者,却离不开中国的大豆市场。 这种相互依存但不平衡的关系,使得中方在谈判中更能保持定力。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美国近年来积极推进“印太战略”,试图构建一个遏制中国的同盟体系。 但在G2的现实面前,这一战略的有效性被打上问号。 德国总理访华签下12个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日本半导体企业偷偷把设备卖给中国,被美国发现后也只是罚款了事。 美国的盟友深知,与中国“脱钩”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釜山会议过后,世界的目光转向了中国,特朗普与白宫赋予了中美G2的称号,这是中方用实力得到了美国认可-有驾

因此,所谓的G2时代,并非一片祥和的双头垄断,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博弈的进程。 两国在气候合作、人工智能规则、全球供应链调整等新议题上,需要建立联合工作组进行协调。 这不是因为美国大方,而是因为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掌握了无法绕开的话语权。

特朗普的G2表态,还有其国内政治的算计。 2024年大选他差点失利,深知选民最关心的是经济。 与中国持续对抗,只会推高美国物价,增加企业成本,最终引来民众不满。 此时主动缓和关系,打出“与中国谈G2为大家争取好处”的牌,有利于稳定他的选情。

从更深层看,这是全球力量平衡演变的结果。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24年就已超过美国。 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的1.78倍,在造船、钢铁等领域的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 这种实体经济的扎实基础,与美国虚拟经济占较大比重的结构形成对比。

G2格局的形成,意味着全球秩序从“单极主导”转向“双核协调”。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霸权转移,而是力量多元化的现实回归。 未来的全球治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大国能否找到最低限度的风险管控方式,在竞争的同时,就人类共同课题进行合作。

对于企业、投资者乃至普通国家而言,理解G2格局的动态,不再是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而是需要洞察两者互动中产生的风险与机遇。 全球化的逻辑并未消失,而是在新的权力结构下继续演化。 中美关系的这次调整,将重新定义未来数十年的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图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