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纯电再战,屡败屡战,这次要翻身

最近汽车圈里,理想汽车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浪浪上,但这次的风,吹得有点让人心里发慌。

很多人都纳闷,那个前几年靠着L系列增程车,把“家庭用车”玩得明明白白的理想,怎么一到纯电动车这块,就好像突然找不着北了?

从被寄予厚望的MEGA上市不利,到现在新出的i8刚一亮相就紧急“自我整改”,这一连串的操作,确实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理想纯电再战,屡败屡战,这次要翻身-有驾

先说说这台刚上市的理想i8。

按理说,新车发布应该是件大喜事,车企都是铆足了劲宣传。

可理想i8却走了个不寻常的路,上市才短短六天,就搞了个大动作:原来分的Pro、Max、Ultra三个版本,说不要就不要了,直接合并成一个版本,价格还给降了一万块。

官方的说法是“我们听劝,立即响应”,听着挺诚恳,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更像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补救。

哪有刚开张的饭馆,菜单还没捂热乎,就跟顾客说招牌菜不卖了,咱们统一吃套餐,还给打折?

这只能说明,市场对原来的定价和配置根本不买账,反响冷淡到让厂家不得不立刻改弦更张。

更有意思的是,发布会过去一个多星期,理想只提了提下了小额定金的用户有多少,对于真正决定购买的大定订单数量,却一个字都没透露。

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不报喜,那基本就是没喜可报了。

市场反应冷淡,理想似乎也急了,想找个突破口。

当性价比和技术暂时拿不出手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一张最基础的牌——安全。

安全当然重要,是所有车企的底线。

但理想这次打牌的方式,实在是有点用力过猛,结果打成了“事故现场”。

在发布会上,他们放了一段碰撞测试的视频,画面里一辆理想i8正面撞上了一辆8吨重的大卡车。

按常理,这应该是鸡蛋碰石头。

可视频里,那辆大卡车被撞得瞬间四个轮子都离地了,驾驶室也严重变形。

这下可好,网友们都炸锅了,开玩笑说“牛顿看了都得从棺材里坐起来”、“物理老师的饭碗要被砸了”。

这已经不是宣传,而是挑战大伙儿的基本常识了。

资本市场更是直接,发布会第二天,理想的股票就大跌了超过百分之十二,投资者的心都凉了半截。

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理想纯电再战,屡败屡战,这次要翻身-有驾

是不是之前MEGA的阴影还没散去?

说到底,消费者之所以对这种夸张的安全宣传不感冒,根源还是在于对这台车本身的产品力有疑问。

如果车子在价格、配置、技术上都让人觉得值,那安全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本身就觉得不值,那再怎么吹嘘安全,大家也只会觉得你是在转移视线。

咱们再把i8放到市场里横向比一比,就知道它的处境有多尴尬了。

在它这个价位的纯电六座SUV市场,可以说是高手如云,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比如蔚来旗下的乐道L90,起步价直接比i8低了差不多三成,但像空气悬架、杜比全景声音响这些在i8上可能要高配才有的东西,人家直接标配了,性价比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更别提蔚来看家的换电技术,三分钟就能换好电池满血复活,对于有续航焦虑的用户来说,这吸引力太大了。

再看另一边的问界M8,背后站着的是华为。

华为的技术实力就不用多说了,它的ADS 4.0智能驾驶系统,配合激光雷达,能提供非常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体验,尤其是在复杂的城市路况,这是理想目前还很难相比的。

虽然问界M8预售价高一些,但它的智能化体验,尤其鸿蒙座舱带来的手机、车机无缝连接,对追求科技感的家庭用户来说,是个巨大的加分项。

这么一比,理想i8就显得有点“两头不到岸”,论性价比,可能拼不过乐道;论顶尖技术,又被问界压了一头。

问题的根源,其实出在理想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选择上。

过去,理想凭借对中国家庭用车需求的精准把握,靠着“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组合拳,在增程式电动车市场大获成功,甚至成了第一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成功也可能成为包袱。

因为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的创新,门槛并不高,当竞争对手们,像问界、零跑这些品牌,也纷纷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学了去,变成了行业标配之后,理想的独特性就被稀释了。

以前它是独一无二的“奶爸神车”,现在成了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所以,理想急需在纯电领域证明自己,告诉市场它不只是个“偏科生”。

可是,造纯电动车,最核心的还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技术,这是硬功夫,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沉淀。

理想的创始人李想曾有个理念,叫“不重复发明轮子”,更倾向于整合全球最好的供应链资源。

理想纯电再战,屡败屡战,这次要翻身-有驾

这个策略在早期帮助理想快速崛起,但在竞争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当比亚迪已经能自己生产电池、电机甚至芯片,把成本和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时候,理想在很多核心部件上还依赖外部供应商,这就导致它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上会受制于人。

财报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理想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在下降,而营销费用却在增加,这说明企业可能在用营销的勤快来弥补技术的短板。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理想战略上的摇摆。

一个企业最怕的就是老板自己都没想清楚到底要往哪走。

李想一度把公司的定位从“汽车制造商”提升到“人工智能企业”,甚至说要造“空间机器人”。

这种宏大的愿景当然很鼓舞人心,但落到实际执行层面,就容易造成资源分散。

理想现在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要保住能赚钱的增程车市场,这是公司的现金牛;另一方面,又想在代表未来的纯电市场里有所作为。

结果就是,有限的研发资金被分成了好几份,既要投给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又要搞超充站建设,还要补课“三电”技术。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既想考好语文,又想学好数理化,结果精力分散,哪一门都成不了顶尖。

比如在智能驾驶上,理想的投入虽然不少,但跟华为每年上百亿的专项投入相比,还是有差距。

华为就是集中所有力量猛攻“城市自动驾驶”这一个点,硬是砸出了成果。

而理想的投入,就像撒胡椒面,到处都撒了点,但没能在任何一个点上形成绝对的、能击穿市场的优势。

这种战略上的不聚焦,带来的后果已经体现在了财务数据和市场表现上。

今年第一季度,理想的净利润出现了下滑,六月份的交付量甚至同比下降,这在头部新势力里是很少见的。

当一台售价三十多万的i8都让用户觉得“不值”的时候,大家自然会回过头去重新审视,那些二十多万、三十多万的L系列增程车,性价比还像以前那么高吗?

这就是新业务没打开局面,反而可能动摇老业务根基的危险信号。

理想现在手握上千亿的现金,这给了它犯错和调整的资本。

但钱总有花完的一天,它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再多一款车,而是静下心来做一次彻底的战略梳理,想清楚未来到底要靠什么立足。

是下定决心,不计成本地在“三电”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还是集中所有资源,在智能驾驶体验上做到绝对领先?

或者,干脆就聚焦某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做到无人能及?

战略的精髓在于取舍,理想现在需要的,可能不是“做得更多”,而是“做得更少,但更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